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農村要發展,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金融服務,離不開金融的支撐。中國目前有2000多個縣,9億多農民,農村金融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非常大的拓展空間。農村金融目前存在哪些難點、如何化解其中困境,這也是關系到2020年如期脫貧的重要命題。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青覺表示,金融扶貧是我國農村金融的重要內容,是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要把做好金融工作、維護金融安全融入扶貧工作中,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信貸投入,解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抵押難”問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村傾斜,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
“走遍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你很少能夠見到有傳統銀行的支行分理處或者ATM取款機的存在。有的地區農民存錢、取錢、匯款要跑數十里路到縣城,過年回家取點錢也很麻煩,回來路上擔心丟失,回到家里同樣覺得不安全。而農村貸款、理財就更不方便了,這極大地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金融在農村市場一直都沒有發展起來。”青覺說。
在青覺看來,農村金融沒發展起來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農村地區普遍居住密度比較低,有很多地區的交通還不是很便利,傳統金融機構跑到這些地方開設網點不僅不方便、業務量少,而且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對于廣大的農民來說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在征信系統記錄中處于空白狀態,貸款缺乏抵押物、也缺乏擔保人,為了保險起見,銀行自然也就不敢把錢放貸給農民。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征信體系的不完善,農民信用問題一直是農業金融的痛點之一,金融機構很難去測算和評估他們的信用。
青覺表示,當前的農村金融工作應從三方面考慮:一是對于金融需求方而言,“三農”發展和當前及今后鄉村振興戰略所需要的金融服務是否可以全覆蓋;二是多層次農村金融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三是對金融供給方而言,是否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有效防范風險,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村金融如何迎著普惠政策的東風及“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此,青覺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堅持和完善政策性、合作性和商業性銀行三者相結合的體系建設,形成三者之間服務分工、相互協作又有競爭的多層次市場結構,以滿足農村多層次的金融需求;二是加強農村信用信息采集、征集機制建設,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三級創建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民信用評價體系,對農民信用狀況進行科學評價、設定分值,按分值確定農民信用等級,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三是構建政府、銀行、農民合作組織信息共享平臺體系,搭建政府牽頭、銀行主導、各涉農部門和涉農金融部門積極配合、農民合作組織廣泛參與的合作平臺,強化農村金融內外信用體系建設有機結合,開展誠信宣傳,強化誠信教育,培育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