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為了“母親河”水長綠魚長歡(圖)
為了“母親河”水長綠魚長歡(圖)
農業網   時間:2018/6/6 8:49: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398

長江

  長江,群山簇擁,萬水歸流,流經11個省(區、市)、干流全長6300公里,哺育了我國1/3以上的人口,滋養了古老的中華文明。

  生命長江,地球上極其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一條資源豐富的河流;擁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包括170多種為長江特有,占我國淡水魚總數的48%。

  長江流域,水系支流眾多,流域面積遼闊,水域面積約占全國淡水面積的50%,以水和水生生物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統一的大系統,是橫亙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道生態屏障,是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主要基石。

  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聯合沿江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共抓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大保護”,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增殖放流、劃定保護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漁民轉產轉業等一系列舉措,持續不斷在努力、發力、加力。有那么一支規模不算龐大的漁政隊伍,承擔起保護長江魚類資源的“河長”職責,恪盡職守,長期守護著生命長江、生態長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尚需形成強力與合力,母親河在呼喚。

  長江漁業資源告急,不能再掠奪,不能再索取。持續實施十余年的“長江禁漁期制度”及大規模增殖放流等舉措,率先把“大保護”付諸行動。

  從2018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內332處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逐步實施全面禁捕,這意味著長江流域全年禁捕工作啟動。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以長江為重點開展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施全面禁捕,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一定要堅決抓落實。

  長江春季休漁制度,又稱“長江禁漁期制度”,起始于2002年,當年農業部在長江中下游試行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2003年起經國務院批準后在長江流域正式實施。這是繼海洋伏季休漁制度之后,國家層面設定的重要內陸水域休禁漁制度。

  這項重要舉措,共涉及長江流域11個省(區、市),8100多公里江段。禁漁范圍為云南省德欽縣以下至長江口的長江干流、部分一級支流和鄱陽湖區、洞庭湖區;“葛洲壩以上水域”禁漁時間為每年2月1日-4月30日,“葛洲壩以下水域”禁漁時間為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漁對象為所有捕撈作業。

  長江禁漁,緣于漁業資源的持續衰退,“魚米之鄉”面臨魚類資源枯竭威脅,鄱陽湖、洞庭湖水系“長江四大家魚”產卵場幾近消失。

  之所以選擇“春季禁漁”,是因為長江漁業資源的繁殖季節,上游集中在2月-4月,中下游集中在4月-6月,繁殖季節魚類有相對集中的特點,保護一條親魚產卵,同時保護了幼體的生長,將會大大增補群體數量。

  曾幾何時,長江漁業在我國淡水漁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世紀60年代初,長江上游地區主要經濟魚類約有50余種,長江捕撈產量*的年份達近50萬噸,占全國淡水捕撈產量的60%;四大家魚、鰻魚苗種*年捕撈量達300億尾和2億尾。進入90年代,主要漁業對象的種類減少到20種左右,本世紀初,年均捕撈量下降到10萬噸。

  湖北省漁政處負責人向軍告訴記者:“幾十年前,長江兩岸沒有這么多的鋼筋水泥堤岸,多是蔓草坡地、涂灘沼澤,水草豐茂,餌料豐富,魚類洄游產卵繁殖不受影響。現在長江基本是一根直腸子,水草消失,船舶活動頻繁、污染加劇,魚類生長繁殖條件變差,種類、數量的衰退就在所難免。”

  漁業資源的衰退,是整個長江生態環境退化的晴雨表。農業漁業部門較早警覺,并率先把“大保護”付諸行動。長江禁漁期制度實施17年中,農業部多次調整、不斷細化完善方案。資源環境專家、漁業管理部門、社會各界要求進一步延長禁漁期時間、完善禁漁期制度的呼聲日益強烈。

  早在2007年,從事魚類研究的專家院士齊聚上海“長江論壇”,集體簽名發表《上海宣言》,提出“要打生態牌,不打經濟牌”,倡議“建設和諧長江”。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指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開展的禁漁行動,對長江漁業資源的休養生息和一定程度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沿江各級政府、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

  2016年,農業部對長江流域禁漁期制度做出較大調整:擴大了禁漁范圍,覆蓋了長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長江上中下游的禁漁時間統一為每年3月1日0時至6月30日24時,從3個月延長到4個月,使禁漁期涵蓋長江流域大部分水生生物的主要產卵繁殖期。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認為,“要徹底修復長江漁業資源,需要*大修。”

  每年禁漁期間,都要在長江流域組織開展“漁政聯合執法行動”,各地漁政部門連續幾個月不間斷巡查,執法力度持續加大。今年3月3日,由農業部組織的“亮劍2018——春季禁漁同步聯合執法行動”漁政特編船隊,抵達湖北省巴東縣。記者發現,巴東境內除長江干流外,還包括神農溪、鳊魚溪、小溪河、鏈子溪、紙廠溝、東瀼溪等若干支流,統統納入了禁漁范圍。在禁漁期和禁漁區內,禁止一切方式的捕撈作業,做到了“江面無漁船、水中無網具、市場無江魚”。

  此外,在農業部的主導推動和各地政府支持響應下,2011年起珠江禁漁;2018年4月1日至6月30日起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通河湖泊禁漁。

  禁漁禁捕,只是治理舉措之一。禁漁期間,農業部連續多年聯合各地政府,組織開展聲勢浩大的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活動,每年放流魚苗200億尾以上。去年江蘇省籌措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共增殖放流各類魚種20余億尾;浙江省增殖放流達39億尾(粒、只)。

  去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當天,陜西省共設置26個增殖放流點,覆蓋渭河、漢江、丹江、嘉陵江、涇河、延河、黃河等主要河流,放流經濟魚類1193萬尾,放流大鯢、秦嶺細鱗鮭等瀕危品種4萬尾。

  一禁一放,加上船網“雙控”、退捕退養、漁民轉產、劃定保護區、人工繁育等一系列舉措,建管并重,切實維護了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

  為了更長久更好的生存,一批傳統漁民不得不選擇退出“老行當”。留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何況一條川流不息的長江,是全中國的金山銀水。

  有關專家表示,只有通過全面禁漁,才能更好保護長江多種魚類資源。現在供應市場上的魚類,基本都實現了人工繁殖,但人工繁殖的魚類,到了子二代、子三代還可以繁殖,子四代以后必須要用野生的原種來繁殖。淡水養殖產業“立業之本”的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以及鱖魚、鯰魚、鮰魚、黃顙魚等名優魚類,都是利用江河里野生原種進行繁育的。而長江里每一種魚類的消失,可能導致該品種的養殖業“絕種”,“食無魚”不是杞人之憂。

  據統計,長江流域登記在冊的合法捕撈漁船11.33萬艘,涉及漁民27.83萬人。除此之外,還存在為數不少的“不在冊、不合法”漁船,閑暇時間撈上幾網、被稱之為“兼業漁民”的捕魚者。

  事實上,因為長江里的漁獲物不多了,靠捕魚為生者,勢頭逐年下行的趨勢,不可逆轉。

  又是一年刀魚季,2018年經特別許可,長江上海段刀魚捕撈時間為3月1日至4月20日。記者了解到,這個時間段,上海市場上尾重1兩以上的“小刀”售價300元/斤,2兩以上的“大刀”1500-2000元/斤。雖然都是沒有長到*優經濟性狀的仔幼魚,但是摟到碗里就是菜,漁民等不及刀魚長大。公共資源整個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待遇。

  刀魚是典型的洄游魚種,每年二三月份由大海游入長江,并溯江而上繁殖洄游;三四月份進入繁殖季節后,刀魚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在長江干流進行產卵活動,繁殖后代。第二年夏天再順流而下,在長江入海口的咸淡水交匯處做適應性停留后,回到大海。

  上海市農委漁政處副處長田芝清介紹,自2002年起,每到長江刀魚洄游繁殖季節,國家實行限捕。只有持有“刀魚專項(特許)漁業捕撈證”的漁船,才能捕撈。刀魚捕撈證配額數連年減少,今年共發放81張。

  為什么不早下決心、徹底禁捕呢?“因為漁民要生存,傳統的捕撈漁民退出老行當,需要一個過程。”阻力很大,不得不網開一面,不得不循序漸進。

  目前,農業農村部正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等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相關工作方案,力爭在2020年實現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年禁捕。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認為,長江全面禁漁,是一個復雜的生態課題、經濟課題、社會課題,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挑戰,管理難度會很大。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合理的政策措施,有關各方齊心協力共同落實大保護的要求,一定能打贏這場長江資源生態修復攻堅戰。全流域大規模的治理模式,世界上還沒有先例,將通過我們的努力為類似全流域生態治理提供“長江方案”和中國經驗。

  長江上游的一級支流赤水河,自2017年1月1日起率先實施10年全面禁捕,農業部聯合貴州省、四川省成功開展漁民退捕試點:按照每艘漁船16萬元的標準,提供“一攬子”補助資金,統籌用于捕撈許可證贖買、船網和輔助工具收購、漁民收入和過渡期生活補助、再就業培訓、社保養老醫療保險等。目前,退捕漁民生活穩定,禁漁管理秩序良好。

  實施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大保護”,對傳統漁民的眼前利益必然會帶來一些損失。船網收起來,有的養殖網箱也拆了,但是他們要生存,各地政府必須替漁民著想,拿出應對之策。而加快推進實施捕撈漁民轉產轉業,是鞏固禁漁成效、實現長江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

  湖南洞庭湖區、江西鄱陽湖區,通過買斷漁業捕撈證、收購漁民漁船網具、安置漁民定居等辦法,對“連家船”漁民妥善安置,已探索出一系列經驗做法。漁民轉產轉業后,綜合運用社會保障、扶貧攻堅、上岸安居、油補調整、生態補償、就業創業等政策手段,加大幫扶力度,開展漁民勞動技能培訓,提高漁民再就業能力,解決好漁民轉產后的生計問題。

  湖南省南縣,對全縣768戶專業捕撈漁民分類指導,對自主創業漁民提供財政與金融扶持支持。3年時間,引導438戶成功轉產轉業,分別從事水產養殖、湖區休閑農家樂,或在當地企業就業、勞務輸出、經營農貿市場等,多數農戶實現收入增長。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劉新中告訴記者,在禁漁期間,市場上的水產品并不缺貨。我國漁業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重,水產品產量已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總產量已接近7000萬噸。來自于長江不到10萬噸的捕撈量,根本不成比例,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

  靠江為生的漁民們,漸漸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過度捕撈,必將加速水生生物資源的衰退。隨著捕撈能力和捕撈技術的提升,如果不加約束,勢必造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如果為獲取捕撈收益,使用“絕戶網”和電毒炸等方式竭澤而漁,更會加速資源公地悲劇,造成嚴重的“連鎖災難”。

  沿江群眾思想認識上的提升,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配合”,為“大保護”筑起一道堅強的堤壩。

  珍稀野生水生生物,是長江生態的重要健康指標。通過劃定保護區、實施拯救行動,推進長江瀕危物種保護程度升級,全力挽留“活化石、活標本”。

  今年5月17日,農業農村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宜賓市共同舉辦主題為“拯救長江鱘、共抓大保護”的《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啟動儀式,同時增殖放流活動不同規格長江鱘8.5萬余尾。長江鱘拯救行動,將以自然種群重建為核心,以人工增殖放流、棲息地保護和修復及原種保存等行動方案,努力重建和恢復長江鱘野生種群。

  在長江流域170多種特有魚類中,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占我國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2/3,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達92種。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一個由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瑞士、日本、德國、印度7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長江淡水豚類科學考察,對長江豚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經過共39天、3400公里的航行,沒有發現白鱀豚的蹤影。英國學術期刊《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隨之發表“2006長江豚類考察”結果,確認了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長江女神”白鱀豚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同樣令人痛心的是,作為長江中僅存的哺乳動物江豚,在長江干流的種群數量也只剩下1200頭,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初種群數量的一半。而據2012年長江淡水豚科考結果表明,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045頭,6年間下降速率為13.7%。

  2017年11月10日,由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辦,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辦的“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在武漢啟動。此次江豚科研考察持續40天,涵蓋從宜昌到上海長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陽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科考活動通過目視觀察,結合船尾拖拽的被動聲學考察設備,并間隔50km采集水樣、底泥、水下噪聲等,還利用無人機遙感鏡頭監測棲息地環境。“水陸空、全方位”的考察搜索,結果表明,江豚依然游動在“功能性滅絕”的邊緣。

  參與此次科考的中科院水生所博士梅志剛說:“江水太渾了,江豚的視力越來越差;而且江豚靠聲納覓食,交通噪音讓它辨不清方向。”

  多次綜合考察分析,江豚的生存主要面臨六大威脅:長江干流及兩湖魚類資源近乎枯竭,江豚沒有足夠的食物;電打魚、滾鉤等違法漁具造成江豚死亡;大面積挖砂破壞江豚的棲息環境;高密度航運造成江豚被螺旋槳打死打傷;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江豚種群之間的遷移和交流被中斷;水域環境污染。

  2016年年底,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正式發布《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要求以原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遺傳基因保護為重點,集全社會力量加快推進實施長江江豚拯救行動。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全國人大代表提交建議,將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此外,“淡水魚*”白鱘,自2003年以來未見蹤跡;“水中大熊貓”中華鱘,野生種群的維系依然堪憂;“長江美味”鰣魚沒有了、刀魚岌岌可危——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擔憂,在長江水生生物鏈中,各個物種特別是珍稀特有物種資源正面臨全面衰退,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批長江水生“活化石、活標本”,真的要徹底告別人類了。

  針對這種危急局面,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和關鍵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根據珍稀瀕危水生物種的分布特點,針對不同保護對象和保護區域,因地制宜,分類分區施策,實行多目標管理;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分階段、有步驟地加以實施。經過近20年努力,在長江流域劃定53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279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涉及到長江流域接近1/3的天然水面。

  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依民介紹,2017年,農業部已分別制定了長江江豚和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配合環保部和發改委制定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的生態保護規劃,還成立了中華鱘和江豚保護聯盟。

  可喜的是,湖北的何王廟、安徽的西江以及湖北的天鵝洲建立起3個江豚保護區,陸續遷入了幾十頭江豚。3個保護區遷入的江豚都有幼豚出生,目前保有量接近100頭。

  長江的源頭、生態環境較好的青海省,長江流域青海段流經8縣1市,高寒地區魚類分布較少,僅有21種,其中5種已經列入《中華物種紅色名錄》。為保護高原水生野生動物和特有魚類資源,在農業部支持下設立了4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對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川陜哲羅鮭、裸腹葉須魚等魚類及生息水域,實施重點保護。基本覆蓋了長江源頭主要魚類棲息地,裂腹魚資源明顯恢復性增加。

  2017年農業部會同環保部、水利部等七部委,對長江自然保護區進行了全面檢查,對涉保護區的工程進行了專項清查,對巡查中發現的措施不到位、認識不到位、管理措施不規范、補償措施不力的問題進行了整改。同時,沿江漁業主管部門對以往的涉水工程也進行了普查,對以往存在的長江流域的港口、岸線,特別是小碼頭、采石場、堆場進行了全面清理。

  我們也看到,在各省份有關保護區建設的總結材料中,普遍寫有“增加經費”的要求。

  如果沒有生命長江,不可能有美麗中國。建設長江生態大屏障,必須擺在壓倒性位置,必須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對一切不合理的行為“喊停”。

  綠色發展,從曾經的選擇題變為當今的必答題,習近平總書記闡述得十分透徹:“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要設立生態這個禁區,也是為如何發展指明路子。我們搞的開發建設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的。”

  大江大河的治理與保護,歷來受到人類的高度關注。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與大河流域的治理密切相關,并形成一整套的“治水政治”與“治水文化”。

  長江干支流眾多,流域面積上萬平方公里的支流49條,支流上游又有支流。條條黃金水道,兼得水利、水能、航運、建材、旅游、軍事等資源之利。個個通江湖泊,大開大合,疏洪解旱,惠澤沃野,所以才有“兩湖熟,天下足”之說;同時也是大批候鳥越冬的棲息地,一年一度,大自然的精靈飛越千萬里,尋夢而來。

  高度開放的水域,構建起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母親河博大的胸懷,往往也成為“隨意撒嬌”之所。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受到諸如水電工程建設、采砂作業、疏浚航道、港口建設、航運、建橋、圍湖造田、閘壩、植樹等嚴重影響,城鄉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多管齊下”,母親河不堪重負。

  數據顯示,長江流域5萬多座水壩庫容超過10個三峽工程,近兩萬座水電站裝機容量占了全國的2/3。長江流域劣于三類水質的河長占22.6%,60個湖泊全年水質達到三類及以上的僅占23.3%,湖泊富營養化嚴重。

  歷史上十年九旱的湖南省,如今屢遭缺水危機,地處洞庭湖“鍋底”的南縣,有的年份農民種地要打深井找水;鄱陽湖區枯水期提前,持續時間延長;2011年春天大旱,鄱陽湖底出現大面積草場,人們戲稱“冬季到湖區看草原”。

  共抓大保護,從中央到地方、到各級主管部門必須統一行動,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放在首位。剎住無序開發,限制排污總量,依法打擊破壞生態行為,是為治標;處理好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五個重大關系”,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則是治本。只有標本兼治,才能讓萬里長江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湖南省還在加大治理力度,已公開《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十大重點領域九大重點區域整治,力爭實現湖體水質達到三類標準等多項目標。

  今年4月下旬,在地處長江干流河灘的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兩幅照片:前一幅,污水橫流,分辨不出哪兒是砂石、哪兒是江岸;后一幅,蘆葦鋪綠、水清河晏、江豚騰躍,治理前后效果明顯。習近平走進江邊的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巡護監測站,看見保護區的麋鹿正在悠然地吃草。當聽說一群候鳥至今沒飛往北方,總書記笑著說“它們戀戀不舍”。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一條川流不息的長江,是人類的家園,也是魚類的家園。船工號子,漁歌唱晚,傳遞著生活的故事;楚辭漢賦,秦淮古韻,耀動著文明的光澤。只有留住綠水青山,只有人、水、魚和諧共生,才能構建協同發展的生態文明藍圖。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于藍”。待到中華強盛時,這是一條輕松擺動身姿的巨龍,這是一條造福人類的美麗河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