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興構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一片繁忙。在無菌室內的操作臺上,幾名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構樹苗的無菌接種工作。“別小看這么一個小瓶子,2厘米的無菌苗經過培養、馴化及栽種等一系列工作后,便能順利成活,長成致富金苗。”云南興構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崔曉東拿著一個240毫升的培養瓶自豪地說。經過培訓后,一個無菌室的熟練工每天培育量在600瓶、3000株以上。在實驗室滿負荷生產3個月,就能變為20萬瓶,產出百萬株苗,為尋甸做出一個大產業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棵能扶貧的樹
構樹種植,雖在全國早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在尋甸卻是一件新鮮事。過去,誰都不能想象,這樣一種隨處可見的“野樹”,竟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
鹽堿地、陡山坡、石頭縫……只要有空間,生命力旺盛的構樹便能茁壯成長、開枝散葉。秋天到來,樹上掛上了形似楊梅的果兒,所以構樹又被當地人稱作“假楊梅”。構樹砍不完,見風就長,但葉子肥美,牛羊愛吃。有的農戶養了牲畜,便摘了葉子回去喂牲口,構樹穗則可拿來當野菜拌面粉蒸了吃。
2015年,構樹扶貧工程被國務院扶貧辦正式列為我國十項*扶貧工程之一。此后,貴州、山西等地先后推廣種植構樹,當地農民不僅脫貧增收、發家致富,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并帶動了當地養殖業和飼料深加工產業發展。許多貧困地區發展構樹扶貧產業,配套生態養殖,形成構樹葉為養殖產業提供飼料、動物糞便為構樹提供肥料的生態環保發展模式,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構樹扶貧產業“造血”功能。在此過程中,許多貧困戶從中受益,享受到產業扶貧帶來的實惠。
一棵能做成大產業的樹
正是看到構樹種植的大好前景,2017年,尋甸縣主要領導率隊赴國務院扶貧辦對接構樹種植推廣政策,與意向企業先后到貴州、四川考察學習,充分吸取各地成功經驗。也就是在2017年,尋甸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云南興構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構樹產業發展工作,并將構樹種植產業列入“十三五”扶貧發展規劃,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發展構樹種植5萬畝,爭創國家構樹產業示范縣。
構樹具有營養價值高、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的特點。構樹耐干旱、耐鹽堿、耐貧瘠、抗污染和病蟲害,可在降水300毫米以上、年極端低溫-20℃、亞熱帶海拔2000米以上的環境中種植。而且構樹養殖簡單、易學,*種植可20年受益。吳志良就是在尋甸探索構樹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受益者之一。
吳志良原來是尋甸金所街道小多姑大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開始,他將11畝土地承包權流轉出去,并參與種植云南興構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370畝試驗構樹林。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光靠土地流轉一年可以獲得近萬元的收入,在養護試驗林工作,他得到了每天100元的工資,按每月工作25天來算,月收入2500元。兩者相加,年收入近4萬元,遠遠超過了脫貧標準。在這期間,他由專業人員指導學習構樹科學種養方法,為將來自己種植構樹打下基礎。
像吳志良一樣把土地流轉給云南興構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構樹的村民還有139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17戶。2018年,尋甸加快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圍繞“一棵樹”,即以構樹種植為引領,通過示范帶動、養殖大戶先行試點等方式,推廣構樹種植。力爭到2020年,發展構樹種植5萬畝,引進有實力企業開展精深加工,實現構樹飼料逐步替代普通飼料。構樹的種植不僅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促進了大地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強了脫貧后勁,*終幫助家庭貧困的村民增收,成為村民的“搖錢樹”。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