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清遠打通農田的“任督”二脈(圖)
清遠打通農田的“任督”二脈(圖)
農業網   時間:2018/6/6 10:22:00  來源:南方日報  閱讀數:384

農田

  6月仲夏,天亮得早。清晨6點剛過,唐志毅已在桑田里忙著采摘桑芽。

  這是清遠市連州市西岸鎮東村。唐志毅的桑田緊挨著3米多寬的機耕路,還有一條60厘米寬的三面光水渠蜿蜒穿過。

  在這清晨,站在綠油油的桑田里,看著水泥鋪就的機耕路,聽著汩汩的流水聲,唐志毅心情舒暢。

  而在兩年前,他的心情完全不一樣。那時候他的桑田旁沒有機耕路和水渠,車子進不了,水也到不了,施肥、運輸全靠肩挑手抬。

  而因為距離水源遠,夫妻兩人更是常常在凌晨一兩點沒人用水的時候去放水灌溉,苦不堪言。

  20多畝的桑田,一年下來單單施肥、運輸的人力支出就要5000多元。而如今,他開著農用車一個人就能搞定,而水渠就在眼前,澆水方便多了。

  這得益于連州高標農田的建設。

  自2013年起在全市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5年來,連州累計投入2.6億多元,在12個鎮(鄉)建設高標農田22.35萬畝,成為振興鄉村發展的強勁動力。

  修建機耕路和水渠,則是高標農田建設的重點。在連州,不少鄉村因為缺乏機耕路、沒有水渠,導致了農田耕種困難,丟荒情況也屢見不鮮。

  在高標農田建設中,連州新修建了機耕路和水渠850多公里,讓大片荒地變成了綠田。

  西岸鎮東村,于2016年12月完成了600畝的高標農田建設,唐志毅迎來了好時光。“有了機耕路和水渠,就好像打通了農田的‘任督’二脈,耕作方便了,收入增加了。”

  “現在,我們的農田水通路通,村民種田信心十足。”站在穿過田野的機耕路上,東村村委書記黃愛和說,高標農田建設后,近百畝荒田復耕了,田地便于管理了;農田租金漲了,村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建設高標農田的好處還遠遠不止這些。

  “按高標建設的農田,基本能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基礎設施配套更加完善,改善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條件,增加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為糧食生產、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同時,可以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產業,減輕農村就業壓力。”連州市國土局副局長雷建強說。

  農田租金翻倍漲

  “之前這片農田全是很窄的田埂路。”西岸鎮東村村委書記黃愛和指著3米多寬的硬底化機耕路,開心地說,“這一改變主要得益于2015年連州市國土局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

  黃愛和所指的農田位于該村一個叫門邊垌的片區,這里有150畝農田,雖然農田地理位置優越,但由于水路不通,種田不便,村民不想種,租賃也沒人要,還丟荒了近百畝地。

  “建設高標農田之前,租賃價格是每畝250元,尚且不能全部租出去。”黃愛和介紹,因為農田交通不便,當時有村民以350元每畝的價格請人收割稻子,卻沒人愿意接單。

  2015年,東村開始建設600畝高標農田,門邊垌的150畝農田也在其中。

  在確定項目建設前,該村召集村組干部、黨員代表、農戶代表分別召開民主會議。

  “建設高標農田這個項目是各家各戶都在同意書上簽名后才動工的。”黃愛和說,村民們聽說要建設高標農田,都十分高興,均表示支持。

  2016年12月,東村高標農田建設完工。完工后的門邊垌不再是水路不通的“難耕地”,3米多寬的機耕路貫通農田的東西南北,水渠則沿著機耕路一直延伸,方便了灌溉。

  因此,當年的租賃價格也翻了一番,漲到每畝500元。每到收割季節,村民可以采用收割機進行收割,以100元每畝的價格就能請到幫手,3天時間就可收割100畝田地,不僅收入增加了,更省時省力。

  如今,東村已和深圳的一家農業發展公司敲定了合作意向,該公司將承包門邊垌的農田,將農田種植和古村落旅游一起規劃,主打特色農業。

  “按每畝田租金500元算,東村農田經過高標農田建設后,能為全村增加30萬元的收入。”黃愛和說。

  有水有路好致富

  2018年40歲的東村村民唐志毅在村里一個叫沙子路的地方承包了26畝農田種植桑樹。“除了產桑果,主要是出售桑芽菜——只采摘樹梢頂上不到10厘米的嫩芽,真空包裝后全部銷往珠三角。”

  在高標農田建設前,他給農民的租金是每畝250元,現在,價格已經漲到了每畝500元。“水通路通了,租金的價格自然高了。”

  2015年,唐志毅從外地回到家鄉,看到村里沙子路一帶有許多農田沒有種植水稻,他萌生了承包村民土地發展農業的想法。他了解到桑芽菜是時下流行的一種新菜式,便決定承包村民的農田種植桑樹。

  當時,唐志毅租下了10多戶村民的農田26畝。“由于水路不通,特別是灌溉困難,不少村民的農田要么荒廢著,要么隨便種點菜,基本是無心打理。”

  他說,自己租農田的時候,田地基礎設施不完善,很多村民不愿意耕種,雖然租金不高,但是路不通的問題給他種植桑樹帶來許多不便。“比如走田埂路運輸肥料的時候必須要請人幫忙才行,耗時又耗錢。”

  “現在機耕路經過我的種植基地,運肥料只需要自己開一臺車就行。”他算了一筆簡單的賬,以前運肥料要請三四個人幫忙,每天工錢80元,現在路通了,不需要再請人,一年下來就可節省5000元人工成本。

  “桑葉的運輸也方便了。”他說,機耕路沒修好時,從種植基地采摘桑葉到村中心的桑芽菜加工廠,足足1公里的路程全靠人工搬運。而今,路通了,唐志毅可以直接用車將桑葉運送到加工廠。

  現在,唐志毅的桑樹種植基地日產量可以達到150斤,能達到這個產量得益于新修的水渠。

  在高標農田建設之前,他的種植基地灌溉十分不便。“以前的水渠是泥土堆起來的,到處都漏水。”為此,夫妻倆常常在凌晨一二點沒人用水的時候去放水灌溉,苦不堪言。

  由于水渠設施差,灌溉難,長期以來桑樹的生長和生產產量受到了影響。“現在任何時候想要灌溉都可以,產量也增加了兩成。”唐志毅告訴記者,相比以前,每年增收了1萬多元。

  2018年4月份,唐志毅嘗試做起了桑果采摘旅游。“以前路沒通的時候,這事想都不敢想,別人也不可能前來采摘。現在路通了,采摘旅游成了一條賺錢的新路子。”

  “今后要繼續拓寬種植面,開發野菜品種,”唐志毅說,預計增加20多畝種植面積,整個種植基地的面積將達到50多畝。

  對種植基地未來的發展,唐志毅信心百倍,“水通路通,信心自然足了。”

  丟荒地變成良田

  在星子鎮四甲村,晌午的陽光下,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記者看到,1000多畝的農田里種滿了水稻、玉米,村民正在農田里躬身勞作。

  “以前這片農田很多都處于丟荒狀態。”四甲村村書記賈明養說,在建設高標農田之前,500多戶村民中,有300多戶村民的200多畝田地無人耕種,長期荒廢,雜草叢生。

  “水難引,沒有路,挑也難挑,背也難背,”曾是這片農田的真實寫照,也是村民不愿意耕種的原因。

  改變這一切的,正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當時,村民聽說要建高標農田,非常高興。”四甲村村主任陳衛平說,為了配合國土部門更好地開展高標農田建設工作,村里特地召開了幾次村民大會。

  建高標農田要在農田里開辟4米多寬的機耕路,這勢必會占用某些農戶的農田,且得不到補償。

  村民大會上,村干部將這個政策告知村民,村民們均無意見,不僅如此,不少村民在修路的時候還主動出力幫忙。

  2017年3月份,四甲村高標農田建設完畢,這片1000多畝的農田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前,水路不通,大片荒田,不少村民寧愿在田里種樹也不愿意耕作。

  如今,荒田變水田,澆地不用愁,想種什么就可以種什么,村民種田自然有了奔頭。

  4米寬的硬底化機耕路,配套完善的引水設施,讓這片不少村民嫌棄的荒田變成了人人爭相耕種的水田。

  62歲的村民夏國強有1畝多地,高標農田建成之前,因為沒有路,他的地丟荒了四年。水通路通后,他迫不及待地在地里種下了芋頭。現在,他一有空就會扛起鋤頭去地里“遛一遛”,盼望著豐收的到來。

  他說,當時奈何田地水路不通,村民想種點什么都不方便,種了也難料理,長不好,沒收成。“如今灌溉不用愁,路又好走,種點什么都有收成。”

  水通路通財就通

  在星子鎮107國道出入口不遠處,可以看到一片片長勢茂盛的煙葉,這就是歐陽志高種植的46畝烤煙地。

  54歲的歐陽志高是四甲村的村副主任,也曾做過村委會的村干。他初中畢業后便回家當了農民,如今已有38個年頭。

  他租種的農田上半年種植烤煙,下半年種植水稻,年年如此。

  原本,歐陽志高租的農田并不在此,而是在村里另一處交通極不方便的地方,人工成本極高。為此,2016年,歐陽志高改租107國道旁的農田,圖的就是交通方便。

  雖然交通方便了,但是每畝地的租金由200元漲到了300元。不過,歐陽志高卻說,即使租金增加了100元,他也愿意租下這片交通方便的農田發展農業。

  作為一個老村干、老農民,他深知水、路對村民和農業的重要性,用他的話說就是:“水通路通,財就通;水不通路不通,財就通不了。”

  四甲村有2800多人口,3000多畝耕地,以前交通不方便,沒有機耕路,都是靠人挑。歐陽志高曾經租種的農田也是這番光景。

  “以前沒有機耕路,每到施肥的時候,全靠人力運肥料,交通方便的地方就多撒一點,偏遠一點地方實在運送不方便,只能隨便撒一點。”因為施肥不均,歐陽志高種植的烤煙產量一直上不去。

  2017年3月份,歐陽志高租種的農田完成了高標農田建設,新建了一條寬3米多的機耕路,加上此前的兩條公路,3條公路交匯于此,“這三條公路剛好圍成一個三角形,耕種管理變得非常方便。”

  如今,煙葉施肥時,歐陽志高可以照顧到每一畝田。

  烤煙畝產量也從280斤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360斤左右。“路好走了,每畝農田施肥很均勻,這樣就增加了產量。”

  歐陽志高粗略算了算,路通之后一年*少可以節省2萬元的成本,“如果路不通,即使再投入2萬元成本都不夠。”

  從去年冬天開始,機耕路建成的地方,村民耕作都可以采用犁田機和收割機作業,這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歐陽志高回憶起了5年前的情況,那時候,他在村子的另一處租了30畝地種植水稻,每到收割的季節,他每天都要請十幾個人幫忙背水稻,*下來要花1000多元的人工成本。

  如今,在這片交通方便的農田,到了收割的季節,歐陽志高就請來收割機,收割機每次可以運輸1000斤稻谷,直接運送到路邊,一畝地每天的收費僅為120元,不僅方便,而且便宜。“如果沒有機耕路,村民種田基本是虧本,因為人工費太高了。”

  他說,目前村里還有許多偏遠的農田由于沒有機耕路,現在已經臨近烤煙的收割季節,依然找不到勞動力。“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年紀較大,去偏遠的地方勞作,他們已力不從心了。”

  高標農田的推進,以及村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起了不小的示范作用,“村里有幾個年輕人看我們做得不錯,也回來承包農田發展農業。”歐陽志高說,這些年輕人覺得如今村里的農田水通路通,村民們發展農業也有不錯的收入,回家干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他感慨地說,以前村里的村民是哪里有水就到哪里種田,大片的農田荒廢著。現在修了機耕路之后,路到哪里水就可以引到哪里。“總的來說,高標農田建設之后,農民耕作方便了,成本降低了,產量和收入增長了,農田的耕作率也大大提高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fq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