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聊城市小麥自南向北陸續成熟、開機收割。截至6月4日16時,全市機收小麥7.5萬畝,主要集中在陽谷縣、莘縣、東阿縣、茌平縣等地,上陣小麥聯合收割機1000余臺。全市小麥收獲預計在6月8日前后達到高峰,13日左右基本結束。
近日,東阿縣牛角店鎮張海村天和家庭農場的麥田里,一輛輛大型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一派豐收的景象。“機械很充足,農場2300余畝小麥兩三天就能全部收割完畢。”天和家庭農場負責人申志勇告訴記者。
今年,全市小麥種植面積607萬畝,較上年增加3萬畝。去年秋種以來,聊城夏糧生產遭遇了多重不良天氣影響。去年10月上旬全市普降大雨導致播期后延,越冬期凍旱交加,今年清明節前后出現強降溫,個別小麥地塊又遭受凍害影響。全市各地克服多種不利因素,以糧食綠色高產創建平臺建設為引領,努力破解糧食生產技術瓶頸,推廣綠色、成熟先進技術,積極抵御干旱、強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小麥長勢良好,豐收已成定局。據農業部門預測,今年小麥生產與去年基本持平,理論產量在513公斤每畝左右。
為確保顆粒歸倉,全市農機部門加強機具調度,做好保障服務,目前,全市小麥聯合收割機保有量達到1.6萬余臺,計劃引進外地跨區作業機械2000余臺,預計上陣其他各類農業機械20余萬臺(套),力爭今年小麥機收率、玉米機播率達到99%以上。“三夏”生產高峰期,全市計劃組織1.8萬余臺小麥聯合收割機上陣作業,力爭用7天左右的時間基本結束麥收。
與此同時,為做好“三夏”工作,聊城要求各縣(市、區)在糧食作物發展方面,穩定小麥面積,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適度調減籽粒玉米面積,鼓勵開展玉米與大豆、花生等作物輪作間作,探索開展利于機械化作業的生態復合種植試點。在構建“糧經飼”三元結構方面,增加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的種植面積,研究推進構樹種植,推進“糧經飼”協調發展。在特色作物發展方面,重點扶持發展具有區域特點、比較優勢明顯的黑小麥、蔬菜、雜糧、中草藥等特色高效作物,創出品牌,拓展市場,增強競爭力。在提升作物品質上,以推行標準化生產為抓手,加快優良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嚴格進行生產管理,建立健全農藥等農資集中配送機制,以質量提升促進效益提高,唱響“聊·勝一籌!”品牌主旋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