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編輯雜談】農耕經濟支撐中華文明度過了幾千年,而在現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農業似乎變得邊緣化,似乎“失寵了”。其實,每年的一號文件就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業發展仍舊是極度重視的,“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等足可見農業作為國本的地位。
“農業、農村、農民”這一“三農”問題,一直牽動著各方的神經。可喜的是,近年來,農村發展農業帶動家鄉人們脫貧致富的案例屢見報端。人們收入提高自然是好事,其他地區也可從中借鑒致富經。這是好事,但*怕是有人不假思索,心癢難耐而盲目跟風,這不僅容易得不償失,還極易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
發展農業,應當以一顆赤子之心,揣著情懷,精雕細琢亦不為過。
我們應該清楚,現今的農業發展不僅僅是解決糧食吃飯問題,我們需要結合時代背景,重新認識農業的發展地位。也就是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產業,包括生產物資、產品、銷售等等。和如今任何一個行業一樣,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都應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懷著赤子之心去探索農業發展之路。很多人將中外農業做對比,比如主張借鑒美國的機械化生產,也在中國發展規模化生產。這確是一條路,我國北方平原就滿足了規模化生產的條件;但很明顯,南方多丘陵地帶,耕地散而少,一畝三分地是真實寫照。顯然,不能說南方就不發展農業吧?此時就只有臨辟蹊徑。
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不妨發揮“匠人精神”,將農業做細、做精,弱水三千,取一瓢飲之。因地制宜,集中發力優勢產業,并避免同質化競爭。前有“互聯網+”,這里不妨想想“農業+”,將農業作為基礎,當做一張畫布,添上不同的色彩,比如大棚種植與采摘農業、生態農場與休閑觀光。人無我有*。比如說,現在國內的生態觀光旅游很多,大部分生態農場的項目都很類似,能不能加入一些新的,別人沒有的元素呢?小編之前就看過一篇文章,國外的農家樂就加入了鬼屋的元素,利用農場豐富的農業元素,打造出恐怖屋的效果,這就很讓人耳目一新。農家樂版鬼屋,是不是就聯想到滿滿的綠色食材呢?
以上所有,應當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形象,他們有知識、有熱情,尤其是受教育較高、懂技術、走在時代前端的80、90后。現在,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才正加入到鄉村振興、農業發展的隊伍中,確是我國農業之幸。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