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農戶實現“穿著西裝養魚”,使水產漁業變得“輕松優雅”,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4級在讀博士生陸超平辭去了一份讓人羨慕的事業單位工作,開始智能漁業的創業,運用云端技術和物聯網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年的時間,公司營業額就達到了500萬元,今年還可以翻番。
大型智能設備太貴,養殖戶買不起。
陸超平說,提起農業,大家想到的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一身汗一身泥,現實也確實如此。碩士生畢業后,在一家省級研究所工作的他體會到了農林牧副漁的辛苦。
“很多養殖場還在用*原始的養殖方法,農民們需要穿著防水的皮衣下水檢測水質、查看水里的各種情況,辛苦而且風險很大。”他認為,應該通過技術改造,讓農民在養魚時更輕松。
2014年,陸超平辭去工作,投身到智能漁業行業。公司的*項業務是承接的政府項目,利用各地的大型養殖場做示范場,安裝包括智能水質檢測、視頻攝像頭監控、智能管理系統等智能設備在內的一整套集成系統。設備裝是裝了,效果也非常好,但是陸超平發現,一套完整的智能設備價格高昂,除非政府補貼,普通農戶不會自主購買這樣的設備。
能否選出水質檢測中*為關鍵的幾項指標,使得設備簡單化,讓農民都可以負擔得起?
研發出小型智能設備,大受市場歡迎。
說干就干。2016年,他們公司研發的小型智能化監測設備“智能漁管家”出爐了。這套設備可以自動監測水的含氧量、PH值等,實現自動增氧、自動報警等功能,一套只要3800元。面世后大受歡迎。
陸超平本科學的是土地管理,研究生時期學習的地理信息系統,包括遙感、水質檢測、衛星圖片和模型計算藻類懸浮物等,為他設計“智能漁管家”時打開了思路。
他在“智能漁管家”上又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維度,可以實現區域的聯動以及氣候變化等區域性擴散模型的構建,從而實現水產養殖的全域人工智能。
“不同區域的氣候、水質、土壤各不相同,僅用常規的二維模型無法適應各地業務。有了基于位置的技術,‘智能漁管家’管理模型的構建可以變得更加*,讓用戶利潤更大化。”陸超平說,到去年底,他們的產品已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去年一年銷售達到500多萬元,服務水產養面積達7000余畝,農民基本上不需要穿著皮衣泡在水里,實現了“穿著西裝養魚”。而他本人也被南京市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公司落戶到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農業大有作為,希望更多學子加入。
從在事業單位工作到自己創業,陸超平經歷了巨大的角色轉換。創業初期,管理、技術、市場、營銷、人事、財務全部得親自過問,這讓他感到巨大的壓力。
“創業不易,農業創業更不易。”他說,自己當初創業時也曾遭到家人的反對。現在南農讀博的他發現,身邊一些學農的孩子仍然不愿意從事農業。
“農民伯伯們沒有錢,所以他們的錢不好賺。做農業需要情懷。”他說,但同時,我國的農業與歐美相比,差距很大,市場也很大,“僅僅是智能化設備這塊,就有幾百億元的蛋糕。”
他希望更多學子加入農業行業的創業創新,這里有很大的空間和舞臺,“以我們公司為例,今年至少可以做到1000萬,還將和農業方面的大型公司進行深度合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