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深處,房前屋后,一個個蜂箱錯落有致地散布各處。“去年,不到半年我就賺了5萬多元。”今天,三亞市育才生態區抱安村村民陳進忠一邊照料著蜜蜂,一邊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今年自家的出蜜量比去年還高,估計會掙得更多。
抱安村位于三亞市北部山區,是三亞*偏遠的村莊,也是小有名氣的“野蜂蜜村”。像陳進忠這樣,依靠野蜂蜜增收致富的抱安村村民不在少數。2016年,全村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00人已全部脫貧,目前處于鞏固提升階段。
2011年,三亞市實施森林生態補償(試點)項目,抱安村成為*試點村。不過,生態補償的資金只夠讓村民們應付日常生活消費。要過上好日子,還是得自己動腦子,努力發展特色產業。
如何把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抱安村根據實際情況,獨辟蹊徑。
有“找蜂高手”之稱的抱安村村民盆清才告訴記者,村子周邊森林茂密,植被豐富,野蜂成群,采割野蜂蜜是一種不錯的創收方式。
“我有一個秘訣,就是用望遠鏡找,既不驚動野蜂,又能保護自己。”盆清才自豪地說,“我每年*多可以找到400多斤野蜂蜜。由于是原生態產品,這些蜂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如果只靠找,真的有那么多野蜂蜜嗎?要做成一項產業的話,怎樣才能獲得長期效益?
盆清才看出了記者的疑問,他笑著說:“我們給野蜂造了很多‘房子’,現在大城市講究‘以房引才’,我們村就以蜂箱引蜂。”
原來,除了上山找野蜂蜜,村民們還制造了許多蜂箱放在居所附近和山林里,吸引野蜂入住。
野蜂在自然環境中“安居樂業”,幾個月后就能釀出純正的野蜂蜜,市場價格不錯,約為每斤100元。
目前,抱安村成立了蜂業合作社,推出了山野中華蜂蜜、大排蜂蜜等產品,獲得了無公害產品認證,蜜期(3月至6月)可收割2萬斤野蜂蜜。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育才生態區包村干部劉會來介紹,抱安村今后將籌辦野蜂業協會,傳承改進引蜂技術,保護蜂群資源,提升蜂蜜品質,爭取更高的市場認可度,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