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再生稻 孕育豐產高效栽培模式(圖)
再生稻 孕育豐產高效栽培模式(圖)
農業網   時間:2018/6/10 9:53:00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數:437

水稻

  收割完水稻,剩下的稻樁似乎沒有用處,或者一把火燒掉,或者翻入地里漚肥。其實,稻樁還蘊藏著頑強的生命力,可以再生。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種種植模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特點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約只割下稻株的上2/3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可以再收獲第二季,也稱“一種兩收”。這一模式實現稻田*耕整、育秧和栽插,收獲兩季稻谷,具有省工、省種、省水、省肥、省藥、省秧田等諸多優勢。

  一種兩收,少*耕地,省一季種子。

  這幾年,每到稻谷收割季節,荊楚大地稻田里呈現出黃綠條紋相間的壯觀景象。仔細一瞧,金黃色的是成熟的水稻,但株型比普通中稻矮,綠色的稻株是成熟晚些的稻穗。這就是再生稻田。

  湖北省蘄春縣赤東鎮酒鋪村十二組的沈仲秋種植的再生稻田塊,被專家組隨機抽取為測定田塊,現場測產表明,再生季畝產達到402.1公斤。“全程都是機械化,二茬能達到這個產量很讓人滿意,頭季有600多公斤,這樣一畝田就是噸糧啊!”45歲的沈仲秋高興地說,他種了25畝田,并且全部是再生稻。與同樣收兩季的雙季稻相比,再生稻不僅少*耕地,省一季種子,還能少施肥和基本不打藥,秸稈也不用燒,更重要的是省工。“再生稻品質好,還比頭季稻好吃呢。”沈仲秋說,現在農村勞動力比較緊張,再生稻很受村民們的歡迎。

  適合種植再生稻的地區主要是那些陽光和熱量不夠種植雙季稻,但是種植一季稻又有余的地區。由于在原有的根系上再次生長,相當于省去了二季稻種植地區從收割完*季稻到第二季稻生長中期的這段時間,因此它叫再生稻,而不叫雙季稻。我國如今種植水稻的面積約為3.7億畝,其中有5000萬畝的地區適合推廣再生稻。如四川、重慶、福建、湖北、湖南都有大面積的再生稻種植。福建省尤溪縣近些年每年種植再生稻近10萬畝,頭季平均畝產600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300公斤。照此計算,如果5000萬畝適合推廣再生稻的地區都種植再生稻,我國每年可增產稻谷1500萬噸。因此,發展再生稻,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

  然而,傳統再生稻生產頭季需要人力收割,費時費力,采用機收又由于碾壓傷茬而影響再生芽的生長,再生季產量低。為解決這一技術難題,自2008年起,由華中農業大學牽頭,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長江學者彭少兵教授和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黃見良教授,聯合湖北省相關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攻關研究,并在蘄春縣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通過9年努力,已經創建了適于頭季機收的“一種兩收”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經現場測產,水稻“一種兩收”全程機械化大面積示范區平均周年產量達到每畝1030公斤。

  黃見良說,湖北蘄春、洪湖、沙洋等地是“一種兩收”技術應用的典型區域,比單種一季中稻畝均增收600—800元,可在長江流域適宜稻區廣泛種植。參加測產的專家認為,湖北省生態氣候、土壤以及水資源條件適合再生稻生產,是我國再生稻發展的優勢區域,全省適合再生稻的種植面積達到800多萬畝,如果湖北能推廣350萬畝再生稻,*一項就可增產稻谷17.5億斤,每年增收20億元以上。

  彭少兵表示:“再生稻的產量和品質還有提升空間,符合目前農村的實際,容易被農民接受,如果能在全國逐步推廣,將對保障糧食穩定增產、提高種糧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意義。”

  再生稻,還要越過幾道技術門檻。

  彭少兵說,頭季機械化收割可以省時省力,提高生產效率,但是機械作業后影響再生稻出芽率,是推廣再生稻的一道難題。

  蘄春縣赤東鎮和洪湖市沙口鎮兩地的試驗數據卻顯示,頭季人工收割處理再生季平均出芽率明顯高于機械收割,機械收割未碾壓部分出芽數為人工收割的71.8%,碾壓部分出芽數僅為人工收割的25.4%;機械收獲比人工收獲有效穗數降低22.6%—50.9%,減產23.4%—41.9%。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頭季機械收割碾壓顯著降低再生蘗的萌發;其二,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中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栽培技術研究滯后,我們正在研究優化水分管理,以減小機械碾壓造成的再生季產量損失。”彭少兵說。

  可見,頭季稻人工收割可增加再生稻產量,但成本高,而普通收割機的機收又會影響再生季產量。減少碾壓毀蔸是技術關鍵,因此,再生稻專用收割機研發刻不容緩。目前,華中農大研發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已初步成型。

  彭少兵還表示,除了頭季機收碾壓外,再生稻的大面積生產還存在一些瓶頸。適于機械化生產、高產優質、多抗且再生力強的品種不多,農民在應用機收再生稻技術時,大多隨意選擇品種,常常有品種再生力不強,產量不高;催芽育秧技術、頭季稻播期和大田栽插密度的掌握及頭季機械收獲等相關技術沒能落實到位;頭季機收模式下施肥和管水如何相應地調整等缺乏技術指導;排灌不方便,農田水利條件普遍較差,灌溉水缺少保障。

  品牌和產業開發還不配套,也是一大制約因素。從再生稻的全產業鏈來看,產業開發沒有跟上,品牌創建乏力,企業帶動力不強,適合中*消費的綠色再生稻米宣傳營銷還不夠。此外,有部分地方沒有把再生稻作為一季糧食納入統計,各項措施特別是投入跟不上,還抱著有收就收、無收就丟的態度,沒有真正當一季莊稼種。彭少兵建議,大力開展機收再生稻品種的篩選及換代研究工作,尤其注重產量潛力、頭季抗倒、再生季整精米率高、抗稻瘟病的品種培育,并探索相應的栽培技術。

  糧食生產新名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提升

  農業農村部近期出臺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區發展再生稻。這個規劃顯示,再生稻將迎來新的發展。

  以湖北省為例,近年來,在各級農業部門重視推廣下,經過湖北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一種兩收”創新團隊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全省再生稻面積從2013年的44.7萬畝增至2017年的230萬畝,一批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再生稻米品牌正在迅速形成。

  再生稻何以在湖北實現突破?彭少兵表示:“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同時,創新和推廣新型豐產高效糧食種植模式,更加突出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大勢所趨。機收再生稻,順應了這一趨勢。就湖北而言,再生稻生產的區域生態條件良好,適合種植再生稻的面積*可達800萬畝。”

  與湖北省流行的雙季稻、中稻等生產模式相比,機收再生稻有哪些獨特優勢?專家們總結為“三高二好四省”。通過近年在蘄春、洪湖、江陵、沙洋、監利、浠水等縣市的大面積示范,再生稻顯示出投入產出率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稻米品質好、市場前景好,省工、省種、省肥、省秧田等特點,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專家解釋,機收再生稻技術立足機械化生產,種*收兩次,只需要一季種子,*耕整地,因而比雙季稻節本省工。由于這一模式的比較效益突出,能保證在增產的前提下真正增收,在推廣中很受農民歡迎。

  測產結果顯示,近年來在大面積示范區采用這項技術兩季糧食畝產超過1000公斤,示范區每畝比雙季稻生產可增收800元以上。專家估算,目前部分產區依托再生稻建設優質米品牌,產量可與雙季稻相當,價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左右,比中稻模式每畝可增收300元以上,比雙季稻每畝增收600元以上。此外,機收再生稻的推廣有利于農藥化肥減量施用,助力生態農業建設。彭少兵說:“生產中再生季只施用氮肥1—2次,基本不用農藥,所需要的農藥化肥用量以及能耗比其他生產模式顯著降低。”

  “產量高米質優,風險低效益好,再生季病蟲害輕,基本不施農藥。”彭少兵表示,“綠色再生稻,可以成為湖北農業的一張新名片。”目前,湖北省已在黃岡、荊州等地制定了促進再生稻發展的措施,研究支持再生稻生產的政策保障、物質保障和技術保障,加強與統計部門的銜接,把再生稻和早晚稻同等對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