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管理村,管理混亂不堪,是一個窮村亂村,2001年,村集體收入只有5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僅有10萬元。
現在的管理村,管理井然有序,是一個富村強村,2017年,村集體收入3900多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6億元,分別是2001年780倍、6000倍。
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折射出管理村的“管理”之道,那就是黨章和村規民約,為村莊治理奠定了基礎、確立了制度、帶來了成效,堪稱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和生動實踐。
2001年,在外經商、事業有成的劉元征臨危受命,回到管理村擔任村支部書記,當時的管理村組織渙散,黨員不像黨員,干部不像干部,班子毫無威信可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為了讓管理村真正名副其實“管理”有方,劉元征上任之后*件事就是抓好黨員教育,實現思想觀念轉變,將村黨支部打造成堅強的戰斗堡壘。于是,他采用了老辦法——學黨章,把黨員召集封閉起來,先念入黨誓詞,再學黨章,對照黨章看看自己哪條做到了,哪條沒做到。學完黨章,接著開組織生活會,要求黨員從家庭、社會、工作、生活等方面,對照黨章說說自己的情況,結果黨員們越說越慚愧,越說越臉紅,*后都成了做自我檢討。學習結束后,劉元征趁熱打鐵,在每個黨員家門口掛上了“黨員之家”的牌子,牌子上寫著“為黨旗增輝”,提醒黨員身份,隨時有個黨員樣。
依靠一本黨章,管理村黨員以實際行動彰顯先鋒本色,他們對照黨章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贏得了村民信賴。然而,村莊發展,不僅需要黨員的帶頭和引領,同樣需要全體村民的共同參與。
隨著我市新城區開始建設,2001年需要征用城郊農業村——管理村1170畝土地。當時的村民受制于思想觀念等因素,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村莊陷入一片混亂,新城區建設一度停滯。
劉元征認識到,村民有意見不配合主要是因為對相關政策不了解,對發展趨勢不理解。為此,黨支部將制定《村規民約》提上了議事日程,并將“凡關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來決定,村事村民決定村民辦”寫入其中。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管理村真正建立起了管村治村的規矩。
征用村莊上千畝土地,對一個村莊而言,無疑是一件大事。讓村民們暢所欲言、發表意見,集中智慧、共同商議,的確是明智之舉。經過反復論證、深入研討,*終管理村決定實施整體異地搬遷,經過3年努力,建起了有15幢住宅樓、人均住宅面積50平方米的花園式社區。
管理村《村規民約》,17年來正式修訂過5次,這本小冊子,不僅約定了治安管理、鄰里關系、鄉風民風等內容,還為村級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供了制度保障,被黨員群眾稱為村級“小憲法”。
眾人拾柴火焰高。正因為黨員干部帶頭支持村莊發展,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村莊事務,管理村凝聚起了磅礴的發展動力。借助新城區建設的機遇,管理村成功實現了村莊跨越式發展,由一個落后的傳統農業村蝶變為新型城市社區。村莊先后獲評青島市五個好先進黨支部、青島市小康示范村、青島市黨建工作示范村、山東省文明村莊、全國文明村莊。
“管內管外管你管我管而有序,理政理財理家理事理當井然”。這幅立在村口的對聯,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管理村村名的含義、發展的要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