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思路,打造農業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升級,脫貧攻堅,正需要這樣的改革突破口。
從貴州省農委獲悉,自今年2月貴州省開展“春風行動”以來,貴州省上下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八要素”工作部署,認真落實“五個到村到戶”要求,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多業并舉,迅速改種替代經濟產業,成效明顯。
正所謂,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它是通過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就得加大創新力度,努力形成適應本地區農業發展、契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讓內部結構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契合。貴州以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即選擇產業、培訓農民、技術服務、籌措資金、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為基準,因地制宜、多業并舉。無疑,在為貴州農業產業革命繪制施工圖同時,盤活了產業鏈條,為發展鋪設“支點”。
“種什么”“養什么”?產業如何選擇?歸根結底一點,就是要把本地的農業產業商業價值充分激發出來。打好山地特色牌,做優綠色農產品,要著眼于規模經營,提高生產力水平,降低勞動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從“為吃而生產”轉向“為賣而生產”。找準節點,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扶貧有機結合,把農業結構調整和貧困戶增收致富有機結合,讓貴州把稟賦資源的高端附加值充分挖掘出來。
思想是行動先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終目的,是要讓農民得到實惠、持續增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通過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這是貧困地區客觀、現實、必然的選擇。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力量,多種方式開展培訓,讓基層干部和群眾懂農業、會技術。當有技術匹配和支撐,再加強技術服務,科技興農,智慧興農,就能把產業結構調整“扶上馬”并“送一程”。
“主大計者,必執簡以御繁”。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個中也就涉及到產銷對接的問題。以“三變”改革為統攬,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方式,密切經營主體和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建立多方共贏、合作共享的產業發展格局。在改中求變,在變中求進,助推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那么,這條產業鏈條在盤活之余,就能促使農民對于發展產業有思路、有舉措、有干勁,解決好不會種、不會養、不會賣的問題。
干得好就又是一片嶄新天地,打得贏就能邁入更高的境界。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思路,打造農業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升級,脫貧攻堅,正需要這樣的改革突破口。相信只要做好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入、農民積極參與等方面銜接,貴州的發展一定能在創新中不斷創造佳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