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很好詮釋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延伸說來,“小康不小康,還得看健康”。中國鄉村的衛生健康問題,直接影響著中國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農村的衛生健康問題建設,毫無疑問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從小生活在浙江中部四縣交界、大山環繞、不足百人的小村莊,直到18歲外出求學,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個村。幼時鄉村缺醫少藥的困境,多年都是夢魘。村民能接受的健康教育,大多來自村口會堂墻壁上的白色石灰大字“補血就用紅桃K”。這些情況,回顧起來就讓人心酸。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的基層衛生建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農村的改造、古村落保護、鄉村基礎組織的建設、鄉村衛生保健站或者衛生院的建立、鄉村全科醫生和村民的簽約對接服務率大幅度提升,這些舉措使農村群眾獲得了很大的幸福感。同時,鄉村衛生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如果不引起我們重視,很有可能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短板:
健康教育的缺位。在健康教育領域的投入,可謂是事半功倍,一分錢的投入,將會有1元錢的收益。鄉村健康教育領域的缺位,導致村民不知道哪些是正確生活方式,哪些疾病可以預防,哪些疾病可以在家康復。部分村民還停留在這個概念水平上:衛生就是吃藥、打針、手術、上醫院,嚴重缺乏預防、保健、康復知識。鄉村健康教育領域,如果基層公共衛生機構不去占領,那么一些傳銷組織和三無藥品,就會乘虛而入。
鄉村公共衛生設施的缺位。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是改變健康的*直接、*有效的措施。19世紀以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如今,全球人均壽命超過70歲,短短200年里,人類的平均壽命提高了約40歲。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加利·拉夫昆認為,在延長人類壽命的諸多因素中,廁所的功勞*,使人類平均壽命延長20年。因為污水處理,大大提高了衛生水平,預防了傳染病的發生。同樣,《英國醫學雜志》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醫學史上*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既不是青霉素也不是避孕藥,而是現代衛生設備。當前鄉村抽水馬桶、糞便的集中處理等公共衛生建設的缺位,會嚴重影響鄉村的衛生發展。
鄉村健康檔案建立的缺位。中國鄉村慢慢變富了,村民也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了。但是,因病返貧的現象,也是很常見的。如何解決村民平時不關注健康,一點點小病就直赴省城大醫院的怪現象呢?分級診療應該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每個鄉村必須配備鄉村醫生,建立健全的村民健康檔案、慢病管理檔案,掌握自己轄區的疾病譜,努力實現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病人送藥上門服務,培養掌握自己轄區的疾病譜以便及早干預的能力。
現在,鄉村振興戰略給鄉村衛生建設指明了方向,更需要我們把這些短板補齊。中國有近一半左右的人口居住在鄉村,七成以上的人口父輩或者祖父在鄉村,幾千年的鄉賢觀念,快速發展的鄉村經濟和城鎮化,都意味著中國鄉村衛生建設有別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中國的鄉村衛生建設,不能簡單模仿其他國家,必須依靠中國方案,而集中應對這幾大短板,正是構建這種中國方案的重要抓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