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的囑托,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吉林省上下緊扣促進農民增收,瞄準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突出強化科技支撐,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的新技術;突出強化典型引路,培育示范可學可看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著力構建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環境友好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
在農業農村工作的創新,首先體現在新技術的推廣上,近年來,吉林省集成推廣了五大新技術:
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是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并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的先進農耕技術。省級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資金,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覆蓋全省8個市(州)的32個縣(市、區)。目前,已經探索形成適應東、中、西部不同生態類型的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技術。
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2017年,全省畜禽養殖總量發展到6.9億頭只,豬牛羊禽等主要畜種糞尿排泄量達到6700余萬噸,綜合利用率約為67%。為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力度,近兩年來,吉林省先后爭取國家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5個,資金總額達2.82億元,重點圍繞畜牧業綠色發展,主推“五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所謂“五型”,即:固體糞便堆肥利用,畜禽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有機肥生產加工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和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吉林省稻田綜合種養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發展到40余萬畝。主要有稻田養蟹、養鴨、養魚等模式,這幾種養殖模式均取得良好經濟及社會效益。該技術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符合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發展要求,是生產綠色、有機稻谷重要的措施之一。采取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稻谷增產增收效果好,生態效益好,有效提升地力。
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航化作業技術。航化作業主要是指利用通用飛機進行農藥和葉面肥料噴灑的植物保護性作業。分為直升機、固定翼飛機和植保無人機作業,吉林省以直升機和植保無人機作業為主。從2014年開始,吉林省連續5年開展統防統治航化作業。2014-2017年,全省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46億余元,作業范圍從2014年的2個縣發展到15個縣,航化作業累計面積達1200萬畝次。2017年,全省航化作業面積664.4萬畝次。
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技術。該技術是將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與土肥技術有機結合的成功案例,實現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變革性突破。目前,這項技術應用范圍已覆蓋全省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縣,并輻射遼寧、黑龍江和內蒙古等東北四省區。
培育示范可學可看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是吉林省農業農村工作創新的另一重要內容:
設施園藝模式。省委、省政府把棚膜經濟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后實施百萬畝棚膜蔬菜建設工程、蔬菜產業提升工程,2017年,省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棚膜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省級扶持資金額度相當于過去9年投入的總和,新建棚室31.8萬畝,總規模達到146萬畝,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96元。
日光溫室,一般情況在不低于零下20℃的條件下,不用加溫可以正常生產,是開展冬春蔬菜生產的主要保護性設施,非常適宜吉林省周年蔬菜生產。目前,吉林省可周年生產的日光溫室類型主要有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磚+苯板式日光溫室,土堆式日光溫室和簡易日光溫室四種。而塑料大棚是吉林省早春晚秋蔬菜生產的另一種主要保護性設施。
土地規模經營的榆樹土地托管模式。土地托管是在不改變農民對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國家惠農政策享有權的前提下,農戶將土地托管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集中連片托管,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與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在榆樹得以廣泛推廣。
大學生返鄉創業“洮之寶”模式。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支持下,吉林省大學生返鄉創業風起云涌,方興未艾,涌現出“洮之寶”等一大批返鄉大學生開展農村電子商務等創業典型模式,抒寫出一篇篇農村雙創新篇章。
2014年1月,以王荷為代表的3名洮南籍大學生依托于家鄉洮南的農業資源,傾力打造五谷養生的自主品牌,返鄉創立了“洮之寶大學生創業團隊”。之后,他們相繼創辦了國內*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社、洮之寶快遞有限公司、洮之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洮之寶職業培訓學校、洮寶大學生創業園。他們還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近400戶貧困戶實現產業*脫貧。
農村垃圾清理和回收處理梅河口模式。為妥善解決農村人居環境中的衛生保潔和垃圾治理問題,在城市環衛保潔實現社會化購買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打好農村環衛保潔和垃圾治理“組合拳”。所謂“組合拳”就是,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財力支撐。每年市鄉兩級財政按1:1的比例統籌環境管護資金600萬元,主要用于購置農村環衛設施、農村保潔員工資及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等項支出。加強隊伍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按照農村500人口配備1至2名保潔員的標準,全市建立了327支1093人的鄉村兩級保潔隊伍。強化督查手段,創新考評方法。研究制定了《梅河口市農村人居環境考核辦法》,實行一月一例會、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點評的“三個一”考核制度,將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納入鄉鎮績效考核重要內容,考評結果與鄉鎮獎勵資金掛鉤。加大探索創新,建立垃圾處理新模式。2018年,梅河口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了環衛體制改革,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引入山東明基公司負責城區環境保潔工作,同時,在李爐鄉、曙光鎮、黑山頭鎮、灣龍鄉等圍城鄉鎮的部分村屯進行農村垃圾治理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農村建設村企共建的大荒地村模式。村企共建就是組織和推動各類企業與鄉村深度整合,參與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實現村企互為依托、互促共進、互利雙贏。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從2000年開始,以東福集團公司為依托,在全省率先創立了村企合一、共建雙贏的新模式。該模式是村里土地成為企業的生產基地、村內勞動力成為企業職工、村民成為企業的股東或合伙人,企業成為帶動村內建設發展、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火車頭。村企合一后,大荒地村的人均收入逐年遞增,人均收入已達到2.4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