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出現大蒜、馬鈴薯、菠蘿、芒果等農產品滯銷,農民損失慘重。在云南,去年能賣到8.5元/公斤的丫蒜,今年價格*時僅賣0.8元/公斤;在內蒙古,馬鈴薯大量滯銷,價格跌至近十年*谷,很多種植戶*后只能以0.3元/公斤左右的收購價賣給當地淀粉廠。
這些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傳出后,一些電商看到了商機,連夜趕到當地收購,比如在云南某縣,一家電商平臺短短幾天就收購了上百噸大蒜。電商的到來,卻也引起部分農戶的曲解甚至責怪。當地蒜農認為,電商沒有解決低價虧損的問題,而且帶有撿便宜的目的。
可以理解農產品滯銷后農戶的焦急心理,但這么把矛頭對準電商,卻有些莫名其妙。不說也知道,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農戶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盲目種植。農產品的種植具有很大的隨機性,農戶作為分散的市場供給方,很容易受到上一年銷售情況的影響。去年價格好,今年就多種,今年不值錢,明年就少種,于是種少了脫銷,種多了滯銷,成了一種市場現象。這是市場供給和需求信息扭曲的典型表現,與電商無關。
相反的,電商的介入不僅客觀上發揮了市場矯正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戶的損失。沒有電商收購,許多農產品只能虧大本賣掉,甚至只能倒掉,任其爛掉,因為農戶根本沒有能力支付倉儲、冷藏費用。雖說電商收購價可能不高,但總比一分錢收入沒有要好一些,而且電商也幫助農戶轉移了風險。因為大量收購為農戶減少了時間和精力,在這過程中,電商還要承擔運輸、倉儲成本,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和市場風險。所以,這個便宜應該讓人家撿,沒有這點便宜,讓電商純粹做公益是不可行的。
不過,電商收購只是事后的一種補救措施,不能指望通過電商來化解農戶盲目種植的問題。真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加快農業現代化入手。分散的農戶總是傾向于跟風種植,對市場的判斷總是趨于感性,導致其市場生存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偏低。這幾乎是傳統農產品種植模式的宿命,很難擺脫。要破解這一難題,也不能光指望地方政府部門的指導,而是要逐步推廣農戶+公司化運作的模式,這樣才能進行規模化、多元化種植,合理規避市場風險。
如今很多地方都形成了特色農業種植經濟,出現了具有地方品牌效應的特色農業產品,這就有了公司化運作的潛在優勢。在這個基礎上,既可以由當地農戶自發組成公司,也可以由政府引進資金成立農業公司,由公司根據市場供求信息,向農戶下“生產”訂單。公司一頭聯系農戶,另一頭建立倉儲基地和產品加工基地,這樣農產品擠壓的時候,就可以選擇部分冷藏、部分加工的方式,以減少對市場的沖擊,保證一定利潤。
當然,這樣做也不一定能完全解決市場供求矛盾,卻可以更好地保護農戶不因盲目種植而陷入困境,進而提高農業種植的市場競爭能力。農戶因產品滯銷而責怪電商,其實是期待建立農產品市場保護機制,而這部分功能本該由農業公司、政府部門共同來運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