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蘇木寶日溫都爾嘎查地處渾善達克沙漠的腹地。為了保護這片賴以生存的沙地草原,當地牧民經過近10年的艱苦探索,終于找到一條既能增收致富,又能保護生態環境的新路子。
“我們的致富理念就是牽住牛鼻子,減少生態環境的壓力,爭取生態和經濟的雙贏。”當地牧民額爾登孟克說。但是,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說來容易,做起來卻異常艱難。在自家一畝三分地上養牛當然沒問題,可是周圍的牧民不這么做,一個人的努力也有可能付諸東流。
讓額爾登孟克興奮不已的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當年,錫林郭勒草原的決策者們認識到養羊對沙地草原造成的生態壓力,結合全盟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羊增牛”戰略,提出并大力實施了“沙區禁羊”政策。“這個‘沙區禁羊’太好了。現在我們嘎查牧戶全部處理了羊群,都養起了優良品種的牛。雖然實施不到一年,但是在今年的休牧期效益就很明顯了。”額爾登孟克欣喜地說。
在探索沙區養殖業發展的道路上,額爾登孟克幾經波折,在從養羊向養牛轉變的過程中,他不斷對比,發現對于牧草短缺的沙區來說,養羊需要花費高昂的草料錢,并且踩踏嚴重。現在轉為養牛雖然縮小了養殖規模,但收入卻比以前高了。2017年,額爾登孟克家出欄48頭牛,實現35萬元的收益。轉變養殖結構的同時,他堅持每年6月~11月進行放養,其余月份進行圈養,促進了植被的恢復。
為了畜種的優化,額爾登孟克去年只留下了25頭牛。今年,他準備引進20多頭優質的良種牛,不僅能節省勞動力,還能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對于沙地進行保護和改善,牧民們的做法殊途同歸。查干烏拉嘎查的白銀海通過植樹造林,讓草場恢復了綠色,為畜牧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他家,房前屋后大片挺拔的楊樹林像堅強的衛士守護著這片沙地。離他家10多里的沙坡被楊樹、紅柳和黃柳等植物覆蓋,展露的嫩綠新芽,給這片貧瘠的沙地帶來勃勃生機。2000年以前,白銀海家的草牧場由于氣候干旱及過度放牧,植被越來越少,沙化面積不斷增多,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從2000年開始,白銀海跟隨父親和家人開始植樹種草,經過18年的辛勤耕耘,終于將自家的2565畝沙化、半沙化草場治理成楊樹成片、沙蒿遍地的優質草場。生態環境的恢復,對畜牧業的發展幫助良多,2017年,他家接了30多個牛犢,出欄的良種西門塔爾牛收益良好,一年的純收入達到20余萬元。
白銀海說:“雖然我家草場生態恢復得不錯,但沙地草原生態脆弱的屬性沒變。因此,今后我家還會按當下盟里的政策,堅決禁羊,發展牛產業,把握好牲畜頭數和草場載畜量的平衡點,爭取經濟和生態雙效益的*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