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走出“農業優而精、農村美而活、農民富而樂”的鄉村振興新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工作的科學定位,是對新時代工農城鄉關系的深刻認識,也是對國情農情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準確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建設好上海這一超大城市的郊區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近日召開的嘉定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上,區領導班子全面部署了我區鄉村振興工作的各項任務,同時更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優化“一核四區”功能布局,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探索走出“農業優而精、農村美而活、農民富而樂”的鄉村振興新路,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更高水平的城鄉融合發展,努力使我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做好示范,走在全市前列。
【實踐】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提升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水平。
農業發展,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抓綠色發展,抓品牌戰略,抓質量效益,努力謀劃一篇服務于超大城市需求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新篇章。在這條路上,嘉定堅持規劃先行,繪制現代農業發展藍圖。我們先后編制了農業布局、設施農用地、養殖業、農業旅游及特色農業等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我區現代農業發展明確了方向。
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業發展動力。
2017年嘉定種植糧食7.97萬畝、蔬菜2.26萬畝,年產綠葉菜產量約11萬噸,占全市自給蔬菜產量7.4%。圍繞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要求,我們著力啟動蔬菜生產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區)劃定工作,擬將“三區”建成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生態高效示范基地。同時,在2017年基礎上繼續調控麥子茬口、增加綠肥、適度休耕,提高優質稻茬口比例,逐步實現由賣稻谷向賣大米的轉變。
今年,全區綠肥、深翻早茬口面積達到7.8萬畝,比例達到97%以上,對緩解季節矛盾、推進水稻品種結構調整都極為有利。另據初步統計,今年我區水稻種植面積為8萬畝左右,其中雜交稻種植面積約4.3萬畝,早中熟水稻品種使用比例達57.6%,水稻品種結構得到了優化。
提升設施裝備,堅持科技創新,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2017年我們建成了高水平糧田7514畝、設施菜田2445畝,共投入農機補貼資金2537萬元,目前我區糧食烘干能力達2852噸/批,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3.4%,處于全市領先。2017年我區還獲得全國機械化示范縣稱號,接下來,我區機械化發展的重點將逐步轉向蔬菜及經濟作物生產,加快推進蔬菜生產機械的引進、示范,逐步提高蔬菜機械化裝備水平。
在建設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的引領下,堅持以科技和創新為引領,不斷提升農業競爭力,惠和種業等3家企業被認定為嘉定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增強。我區自主選育的哈密瓜和水稻品種獲得市場認可。物聯網等新技術在農業生產多領域中的探索應用提高了農業信息化水平。
【探索】
匯聚產業發展動能,不斷構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優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是產業興旺。產業發展是激發鄉村活力的根基所在。鄉村振興,不僅要農業興,更要百業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
發展特色品牌農業,打響“一鎮一品”特色農產品牌。
通過多年努力,我們形成了以馬陸葡萄、華亭哈密瓜、萬金觀賞魚、永輝羊業、朱橋王鴿、農燈草莓、外岡蠟梅、嘉定梅山豬等8個知名品牌為區域特色的“一鎮一品”格局。要進一步通過加強農產品安全監管、提高綠色食品認證、注冊地產農產品證明商標等方式,打造一批經得起市場檢驗、區域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讓更多嘉定的農產品成為全市乃至全國的“搶手貨”。其中,馬陸葡萄作為本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已有效帶動馬陸鎮4650畝葡萄種植和銷售,輻射570戶農戶,25家葡萄合作社和企業,每年為葡萄種植戶帶來經濟收益9000多萬元。
發展智慧科技農業,借力“互聯網+”提高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
我們把信息進村入戶作為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并依托市農委益農信息社項目建設平臺,以上海金美盛肥料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農燈草莓生產專業合作社這兩個區內首批專業型益農信息社為發力點,加快本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和創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同時,通過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水產養殖、大棚作物、葡萄種植等多個領域的探索應用,有力推動了嘉定農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邁進。我們還建立了特色農產品數字地圖和數字名片,依托數字名片等信息技術全方位展現我區名特優農產品基地優質農產品,目前馬陸葡萄主題公園和農家苑葡萄園的數字名片已經上線,今年預計還要完成10家,對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知曉度注入新動力。而拓展新媒體平臺應用,嘉定農業微信、微網站等提供一站式登錄和應用服務,將信息服務范圍擴展到了農戶手機端,全方位展現嘉定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首先要敢于突破,去年全市四個休閑農業用地試點之一的瀝江生態園專項規劃獲市級同意,該項目取地方式是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在用地方式上的突破為全市休閑農業供地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其次,要善于發掘利用市場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發展,鼓勵有實力、有專業能力的大企業、大集團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小城鎮和村莊的綜合開發,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入鄉村振興事業。今年安亭向陽村將建設“鄉村新天地”田園綜合體,打造美麗鄉村精品村;華亭鎮也引入上海地產集團的市場化、專業化團隊,共同打造“鄉悅華亭”。
再者,要注重鄉村文化體驗。在上海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上,李強書記說:“上海鄉村,有風貌更要有韻味,有顏值更要有氣質,有入眼的景觀更要有走心的文化。”我們要挖掘好嘉定作為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鄉村文化,目前打造了以馬陸葡萄主題公園、嘉源海藝術中心、宏泰園和農家苑為重點的馬陸葡萄休閑游線路,設置非遺項目體驗工作室,使文化元素進一步融入葡萄產業,逐步打造集葡萄產業、休閑觀光、生態旅游、書畫展覽、建筑藝術于一體的“葡萄藝術村”。我們要以這些亮點作為突破,以點帶面逐步在全區形成示范。
感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性、長久性的工程。鄉村振興,興在產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根本和基礎前提,只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促進農村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才能帶來農民持久、深層、源頭的富裕,才能成為農村發展、改善、變美的根本支撐。
●振興鄉村,發展農業要尋找好的經營主體。要因地制宜,發揮合適的、好的經營主體的優勢。要充分整合利用優質資源,激發市場機制活力,通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模式把農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
●嘉定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有基礎、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對標高質量發展、聚焦產業興旺的過程中走在全市前列,要打造好家門口的鄉村體驗,做好市民和農民的牽線人,在實現嘉定鄉村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打造嘉定創新活力現代化新型城市的靚麗名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