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是一個122萬人的農業大區,扶貧任務艱巨,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村達151個,貧困人口32277戶93184人,貧困發生率達9.89%。
目前,達川區114個貧困村退出、79766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1.5%。其中,2017年88個貧困村退出,另有31個達到退出標準,脫貧31314人,另有1萬余人達到脫貧標準。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堅持*施策,全面打好基礎建設、產業發展、鞏固成效‘三大會戰’,下足繡花功夫,取得脫貧實效。”達州市委常委、達川區委書記許國斌說。
達川區在脫貧攻堅中的繡花功夫下在了哪兒?記者日前走進達川區進行采訪。
產業引領,為農民增收致富搭建舞臺
達川區東部、西部、南部三大脫貧攻堅片區以產業扶貧為主導,培育優質糧油、蔬菜、水果、烏梅、生豬五大產業,打造達川烏梅、安仁柚、米城大米、達川雙椒、達川柑橘五大特色品牌,形成了片區功能各異、主導產業相互補充、特色品牌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
走進雙廟鎮南岳寺村,色澤光鮮、果形飽滿的桑葚綴滿枝頭,來自城區的游客拎著小提籃,紛紛走進桑園,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忙著往籃子里摘。
達州市瑞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這里流轉了1200畝地發展起果桑種植,并建立起一個年生產量100萬袋桑枝食用菌基地,除土地流轉費和人工工資可為當地農民每年帶來六七百萬元的收入外,收購桑枝還可為附近兩個村帶來140余萬元的收入。
“我們準備帶動周邊幾個村一起發展果桑,每畝至少增收四五千元,公司正在深度開發蠶桑宴、桑葚酒、桑葉茶等,將會為周邊農民帶來更多增收路子。”該公司負責人肖榮說。
達川區以新產業、新業態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建成萬畝烏梅、蔬菜、金銀花三大產業基地,鼓勵貧困戶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走出“特色產業+庭院經濟+莊園經濟”的脫貧攻堅新路子。
在百節、馬家、景市等鄉鎮,達川區連片發展起兩萬畝烏梅,同步建成年加工5000噸烏梅的宜華酒業二期項目,達州森弘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投資8500萬元完成了梅博園一期工程,并著手開展烏梅深加工,一個圍繞烏梅生產、加工、開發的全新產業集群正逐步形成。
在趙家、雙廟等傳統蔬菜基地,達川區發展起無公害蔬菜1.5萬畝,占達州主城區70%的市場份額,在保障了達州市民“菜籃子”供應的同時,為農民增收搭建起一個“大舞臺”。雙廟鎮石凼村王曉華的種植園每月付給農民的務工費用就達40余萬元。
按照“龍頭企業+村+基地+貧困戶”“農旅+村+貧困戶”等發展模式,達川區共發動貧困村流轉土地4萬余畝、托管土地兩萬余畝。區財政為每個貧困村注入產業發展資金10萬元,創新設立貧困戶產業扶持周轉金,為每個貧困戶安排1萬元。 (下轉第二版)
積極鼓勵貧困村貧困戶使用周轉金發展種植養殖業及農產品深加工,推動全區15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面達標。
夯實基礎,“雙七”帶動貧困村面貌大變樣
馬家鎮肖家村距離達州中心城區44公里,這里雖然森林覆蓋率接近70%,還是中國烏梅原產地之一,但因交通不便使這里的美景長期藏在深山人未識。今年1月,全市脫貧攻堅現場會在這里召開,除了美麗的風景和成熟的產業讓人驚嘆外,新建起來的41.2公里山地馬拉松賽道代替了過去泥土村道,賽道沿整個烏梅山旅游環線延伸,騎游其間愜意無比。
達川區結合自身,在省市要求上“加碼”,提出貧困村、貧困戶退出“雙七”標準:即貧困村有集體經濟收入、通村硬化路、安全飲用水、生產生活用電、衛生室、公共活動場所、通信網絡,貧困戶有收入、安全住房、入學、就醫、安全飲用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
僅去年全區就實施交通、水利、文化惠民等22個扶貧專項方案,優先安排本年度88個脫貧摘帽貧困村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村文化室、村衛生室、人飲工程,貧困戶相對集中的社道及環境整治和產業規模連片的產業道、生產路建設項目。
截至目前,共新建農村道路752.4公里,拓寬貧困村村道780公里,實現*的鄉鎮、*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114處,確保農村居民安全飲水達標。同時,農村電網、通訊建設實現全覆蓋、全達標。累計建成村級標準化衛生室142個、文化室114個、廣播“村村響”371個,配備專職或兼職醫生。
來到達川區九嶺鄉千丘村、蹇壩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經過大型機械精心“繡”出來的“土地藝術”:一口口經過整治的山坪塘,由灌溉渠將層層梯田串聯起來,在每一塊規整的梯田里,水從上一塊田的坡壩正中央開渠匯入,然后從下一塊田的坡壩正中央開渠匯出。
從硬化的機耕道進入,通過無數岔道可進入每一塊田,田埂均是一米余寬水泥硬化便道,有了便利的水和路,村民們忙著開動小型農機翻耕土地。蹇壩村74歲的李大爺說:“過去這一坡田總關不住水,天一干就栽不上秧,自然也就沒收成。現在好了,天再干也不怕沒收成。”
在南部片區,采取政府補、群眾出、社會捐、銀行貸等方式全力籌措住房保障資金8.6億元,搬遷貧困群眾4823戶、15330人,集中安置1403戶4522人,分散安置3420戶10808人,注重產業與安置“雙向靠近”,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圍繞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南部片區還重點實施了11個貧困村村莊整治工程,打造幸福美麗新村示范點,整治河流5條,新增綠化1萬畝,實現村落舊貌換新顏。
筑牢防線,確保貧困戶真脫貧、不返貧
在肖家村新建成的便民服務中心,記者發現幾塊公示牌很特別:《“愛心超市”十條積分標準》《“愛心超市”積分管理辦法》《“愛心超市”物品兌換公示》。
從物品兌換公示牌可見,該村已針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進行了四個季度的物品兌換,今年一季度共有21戶用積分兌換了物品,遍及7個社,其中,貧困戶11戶、非貧困戶10戶。6社的貧困戶肖金吉積分*,98分,兌換金龍魚食用油一桶。
“愛心超市”積分管理辦法和評分標準,是為了有效激發全體村民主動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強力推行全村脫貧攻堅工作,引導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把肖家村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美麗新農村。然后分別按公德、文明、誠信、法理、勤勞、衛生、科學、正氣、孝順、自立等10個標準,每季度組織對全體村民進行評分并公示評議。
顯然,這是達川區在脫貧攻堅中突出精神引領的一大內容。該區為確保物質與精神雙脫貧、真脫貧、不返貧,大力弘揚孝善新風,突出“孝當先、善為魂”主題,通過公益性文化景觀、地標性文化建筑、群眾性文化陣地建設,持續展現傳統文化的恒久魅力。
另外,達川區利用“農民夜校”大力加強感恩奮進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公開印發向貧困群眾和非貧困群眾的“兩封信”,宣傳黨的政策,學習先進典型;舉辦“大美達川、筑夢奔康”脫貧文藝晚會,深入貧困村巡演,引導教育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在黨員干部層面,達川區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幫扶干部+群眾”的“三疊加”模式,將全面從嚴治黨融入到脫貧攻堅中,并精心選派1300余名干部駐村幫扶,全區1.7萬財政供養人員人人參與脫貧攻堅,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點亮微心愿、實現致富夢,做到了“鄉鄉都有扶貧團、村村都有幫扶隊、戶戶都有幫扶人”。
同時,還積極推行*書記“沉底指數”考核辦法,結合*書記“建強基層組織、推動*扶貧、為民辦事服務、發展集體經濟、提升治理水平”基本職責,共設置39條考核指標,對履職過程進行量化管理,促進*書記生活、工作、業績、情感“四個在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