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如果僅就“三農”發展去實現鄉村振興,是不夠的,這是由閔行的自然本底和區位發展決定的。閔行的“三農”工作體量不大,農產品不再以保障需求為主,而是需要在標準化、優質化、生態休閑功能上立出標桿;農村不再以簡單的干凈整潔、治理有效為主要目標,而是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成為既有田園氣息、又有城市氣質的“風景線”。接下來,閔行的“三農”工作,務必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站在更高立意上,去為閔行建設生態宜居現代化主城區的戰略服務,提升主城區生活品質。
在推動這些工作時,一方面要大膽構思,巧妙借力。閔行的地產農產品、美麗鄉村要承載更多的“鄉愁故事”,成為閔行傳統農業文化的繼承者和現代農業科技的代言人,要與現代服務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充分融合發展,通過二三產業的發展來延伸產業鏈,真正帶動本地農民富裕起來。另一方面要強化服務民眾、奉獻社會。閔行的“三農”工作,要更多地與社會精細管理掛起鉤來,不要將專業資源束之高閣,只就“三農”談“三農”,而要更多地參與社會治理,圍繞發展“三農”事業,用心服務百姓,緊貼老百姓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與時俱進地開展,做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三農”工作來。
閔行區地理位置優越,東與徐匯區、浦東新區相接,南襟黃浦江與奉賢區相望,西與松江區、青浦區接壤,北與長寧區、嘉定區毗鄰,形似一把“鑰匙”,位于整個上海的地域腹部,是比較有資歷和優勢,率先建設成為具有“江南韻味、國際風范”的魅力主城區和上海城市“后花園”的行政區域。在閔行區2016—2035年總體規劃中,區委區政府明確了閔行要向世人展示良好的自然本底,展示優越的“顏值”,通過藍映兩岸、田園入城,通江達綠、步步林蔭等策略,展現閔行的江南氣質和城市魅力。要實現這些建設目標,短板在農村地區,發展機遇也在農村地區,關鍵是要靠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閔行有基礎,有條件。多年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主要體現在:閔行參與了上海市整建制創建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率先建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率先開展覆蓋全區的“保基本、全覆蓋、齊步走”的美麗鄉村建設,率先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先后承擔兩輪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任務,率先在全區全面推行“村財鎮管”工作機制,農村居民收入增幅始終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始終處于全市領先地位……近些年,“率先”、“領先”的字眼在閔行的“三農”發展中頻頻出現,這對我們來說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在剛剛召開的閔行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上,區委書記朱芝松指出:“閔行要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找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攻方向、關鍵點和突破口,因地制宜、*施策,點面結合、統籌推進地實現鄉村振興,要讓鄉村振興的目標更高一些,前景描繪得更好一些,繼續走在全市發展的前列。”雖然閔行“三農”工作基礎較好,但為了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要在面對新時代和人民賦予的新任務、新要求時,積極轉變發展思維和發展戰略,改墨守成規的“簡裝”應付為積極主動的“精裝”交付,發展戰略上從“保基本、全覆蓋”轉變為“建精品、顯特色”,要帶著感情,從更高層次上提升人民群眾對鄉村振興的獲得感。
為了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一步,我們認為,應該匯聚政府、社會、公眾三方力量,合力鑄造一把推動閔行建設的“金鑰匙”,讓閔行真正像其地理版圖一樣,發揮四通八達、承上啟下、融會貫通的“鑰匙開啟”作用,努力建設成為新時代的魅力主城區和生態宜居城市“后花園”。
政府主導,*施策,優化格局。
目前,閔行的鄉村發展面臨著一些瓶頸問題,例如,自然村數量較多,純農地區的農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零碎分散、集約化程度低,建設用地難成規模,造成基本農田和建設用地相互制約,農、林、水相互爭地的困局。要突破這些瓶頸,實現更高層次的鄉村振興,就必須由政府積極主導,在發展規劃上做文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堅持規劃引領,結合“三區”劃定的落地,借鑒江浙一帶的做法,推進全區產業園規劃和村莊歸并規劃,其中重點是完善保護村、保留村的鄉村規劃,優化保護保留村的生產生活布局,做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與公共服務相協調,讓閔行的鄉村風貌特色與我們的主城區定位、江南水鄉整體相協調,真正發展出幾個拿得出手、叫得出名、具有閔行特色的農業產業園區和“江南村落”。目前,我們正在探索研究制定一系列農業產業園發展規劃:在浦江鎮,我們聚焦大治河以南,規劃建設一個規模約5000畝、以優質綠色和有機綠葉菜生產為主導產業的蔬菜產業園,并圍繞召稼樓古鎮沿線建設,發展旅游度假型農業;在馬橋鎮,我們將規劃建設一個約3000畝的稻米產業園,傳承和保留傳統的馬橋農耕文化,發展傳統傳承型農業;在吳涇鎮,我們將結合吳涇鎮科技時尚特色小鎮發展,展現園藝科技之智,打造具備苗木儲備基地、生態型綠地、城市花卉儲備用地、現代園藝推廣基地四大功能的農業園區,發展體驗參與型農業;在華漕鎮,我們將以“科技+農業+生態+休閑”為內涵,創建集科技示范、科普教育、采摘體驗、休閑觀光、綠色環保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多元融合的科教型農業。
資源接力,統籌聯動,深化發展。
閔行的基本農田不多,農業體量不大,從現狀來看,我們在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生產方面,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農產品低質化、同質化情況普遍,美麗鄉村個性化不足,距離農業農村“精品精裝”化的發展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此外,閔行農村產業融合程度不高,農村的生活、生態功能不足,在區位、交通、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了進一步深化閔行農業農村的發展,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認為,應該走資源接力、聯動發展的道路。首先要找準農業綠色化、品牌化發展的制約點,在政策引領下淘汰落后產能,用社會資源資本接力,引進、培育優質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創建中。我們將在現有的“天壽”“城市”“豐葉”等品牌的基礎上,打造閔行地標性農產品,并逐年提高綠色農產品認證率,將永南路蔬菜產業園重點打造成為農業現代高新技術集成區,以上海打響“四大品牌”為契機,提升閔行地產農產品的整體形象。其次要進一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閔行的地產農產品產出量不大,發展的重點不在于保障供給,而是要充分盤活產業融合發展的氛圍,借助各種社會資源、資本的力量去延伸農業鏈,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比如將農產品生產、銷售與周邊特色小鎮、古鎮、郊野公園、美麗鄉村等項目發展融合起來,構建與主城區環境相適應的農業生產環境,讓充滿鄉愁的特色農產品成為閔行鄉村旅游的伴手禮和鄉土風情的“代言人”,通過融合發展來形成傳統一產與二三產業雙促雙贏、相得益彰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們正在將鄉村民宿試點作為工作“重頭戲”:依托前灘“后花園”、郊野公園“橋頭堡”的區域優勢,浦錦街道豐收村正以“文創”“科創”“旅創”“鄉創”為發展手段,打造集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民宿度假酒店、教育科普、觀光娛樂、鄉風村情、健康餐飲為一體,宜居宜樂宜游的“新型鄉村復合功能型田園綜合體”;吳涇鎮正圍繞科技時尚特色小鎮建設,將放鶴農谷景觀生態園打造成上海*家家庭園藝展示園林,將櫻桃公園建設成一個高起點、高標準的文化休閑開放式公園,進一步發揮科普宣教功能。在試點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還要引進一批符合閔行特色和定位的精品鄉村旅游項目,讓閔行的農村成為“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旅游風景地,讓渴望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人們在閔行獲得鄉村振興的新體驗和新享受。
全民共建,全民共有,全民共享。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宗旨是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福利,是舉全黨全國之力,更是舉全社會全民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接下來,我認為,要充分認識到舉全民之力的重要性,要認識到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為農村集體資產保駕護航的重要性,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下一步,一方面,我們要在全民共建上下功夫,要以抓鄉風文明建設為突破口,在健全完善長效管理制度、村規民約、自治章程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黨建引領下的“文化課堂”、“村莊風貌展示廳”、評選“*美庭院”等具體舉措,培育良好家風、民風,舉人民群眾之力,鞏固長期以來村莊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打響美麗鄉村的品牌。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全民共有、全民共享上動腦筋。推進民富是鄉村振興的*終落腳點,因此要在促進農民增收要有新思路、新辦法,要不斷探索創新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發展模式。目前,在七寶,我們積極推進“九星”轉型發展,通過產業升級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在虹橋,我們創新“租稅聯動”經濟管理機制,通過構筑監管新體系促進集體經濟長效增收;在莘莊,我們建立“經濟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促進集體經濟保持增值。在這些試點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要通過加快平臺重組“輕裝上陣”、積極歸攏資產“盤活存量”、開展二次改建“煥發新生”、做實全程監管“扎牢籬笆”、實施轉型升級“騰籠換鳥”等舉措,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培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實現幫助農民和集體經濟創收增收的*終目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