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糧在北方、好米看龍江。黑龍江墾區憑借*的耕地基礎和農業發展實力,不僅成為農業領域的排頭兵,還朝著打造農業領域航母這一目標不斷努力。六月中旬,在共青農場山東莊管理區種植戶胡正偉水稻田,他們夫妻二人在將300萬尾泥鰍魚苗投入本田的同時,及時施用有機肥促進水稻分蘗。
時下,在黑龍江墾區的水稻已經生長至分蘗前期,此時也是廣大種植戶開展施肥作業,促進水稻有效分蘗確保全年產量的關鍵時期,但這幾天對于共青農場種植戶胡正偉夫妻來說,他們采用的肥料不再是傳統的氮肥,轉而升級為市場售價更高、水稻生長更喜歡的高價有機肥。胡正偉說:“從基肥就使有機肥,有機肥可使肥水、肥地,可以產生很多對泥鰍有益的微生物,一點公害都沒有,今天又追了一把有機肥。”
由過去使用傳統化學合成肥料,到現今使用無污染、無殘留、高成本的動物有機肥,此舉對于老胡一家來說,無疑大幅度提升了種植成本,按照以往種植業靠產量來謀利,這自然是虧本買賣,但此時胡正偉夫妻二人依然熱火朝天、合不攏嘴,對耕地施有機肥的秘密在于今后的發展和鏈條的延伸。在今年,共青農場為更好的落實農墾改革精神,按照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著力打造農業領域航母的思路,引導廣大種植戶由“產量型”農業向“品質型”、“效益型”轉變。胡正偉作為在農場從事農業生產一輩子的莊稼人率先響應,在將自家承包262畝耕地改種有機稻花香的基礎上,還向魚稻進行了延伸,通過“一地兩用、種養雙收”來獲得可觀的經濟回報。
胡正偉在地頭算了一筆帳:“去年我通過出去考察,這個魚大約一畝地指的是小畝可以生產幾百斤,純收入能在500元上下,光魚收入就能在6000元,咱們稻子是有機稻,到時候可能產量低一些,但是通過人工拿草、魚稻共生,達到平衡有機點。”施有機肥、人工滅草、魚稻共生,在這一連串農業生產的背后每畝生產成本需多投入800元,但隨著種養鏈條的延伸,種植戶不僅可獲得可觀的經濟回報,并且還守住了生態紅線。在下一步發展中,種植戶胡正偉在做好魚稻的基礎上,還預定了2000只麻鴨,在過不久這些稻田除草、除蟲能手將與泥鰍魚分區域上崗,并且種植戶還計劃一改賣“原字號”的過去,轉而向依托品質打造品牌延伸。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