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村建的‘飛地’蔬菜大棚不但讓我家分了紅,園區打工也掙了一些錢,我們不‘靠山’也能吃上‘增收飯’。”日前,在理塘縣甲洼瑪吉阿米花園農莊打工的貧困戶澤仁正呷對記者說。
自實施*扶貧以來,甘孜州立足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調結構、轉方式、創機制將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種植業。目前,全州建成蔬菜基地18.23萬畝。
如今,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已成為甘孜州攻堅藏區深度貧困的一張靚麗名片。
調結構上規模 蔬菜基地突破18萬畝
“十三五”以來,甘孜州把高山蔬菜納入全州100萬畝特色農業產業基地,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
抓布局,優品種。按照“一圈一帶一走廊”的區域布局,甘孜州東部立足川渝市場,以外銷為主,低山以茄子、青椒為主,高山、半高山以大白菜、蘿卜、蓮白、青筍等秋淡季蔬菜為主,打造環貢嘎山10萬畝有機蔬菜;南北部立足當地,面向藏青市場,著力發展城郊蔬菜,提高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
上規模,增效益。培育產業,既要質量,還要有規模,甘孜州把發展蔬菜種植納入“產業富民之生態農牧業戰略”,層層落實責任。截至目前,全州蔬菜播種面積從2014年的10萬畝擴大到了18.23萬畝,增長了82.3%,年均增長20%以上;去年全州蔬菜總產量達到了37.82萬噸,較2014年增長86.4%,年均增長28%以上。
蔬菜的銷售也從本地市場向成都、重慶甚至香港、臺灣延伸。實現了從小菜園到大基地、從小菜籃到大市場、從小生產到大產業的飛躍。
轉方式樹品牌 無公害基地實現18萬畝
“在全州,過去家家種蘿卜、蓮白、馬鈴薯,頓頓吃這‘三大名菜’。”州農牧科技局產業科負責人說,“十三五”以來,通過轉方式、提質量、樹品牌,全州蔬菜產業不僅成為貧困群眾脫貧主要產業,也成為全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容。
通過科技轉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全州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發揮專業優勢,在駐村指導過程中,引進推廣了40個蔬菜新品種,集成推廣了集中育苗、地膜覆蓋、冬暖式設施栽培等新技術,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集成,全州蔬菜品種結構從“三大”名菜向根菜類、茄果類、菌類等多類別、多品種協調發展;種植區域也從大渡河向雅礱江、金沙江擴展,不斷提高了城鄉居民多樣化消費的需求;種植技術也從粗放種植向露地、地膜覆蓋、大棚種植、設施栽培相結合發展,在理塘、德格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區域*成規模地種植茄果類蔬菜,塑造了高原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
樹品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高原、綠色、生態是甘孜州的資源優勢,依托這一優勢,甘孜州以標準化生產為引領,在全州推廣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10余萬畝;以品牌創建為手段,認證無公害蔬菜基地18萬畝,有機蔬菜47個、綠色蔬菜7個,建出口備案基地2300畝,著力打造高原綠色、生態、有機蔬菜基地。
創機制增收入 示范帶動5萬戶農牧民
“創新機制,把構建蔬菜經營體系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助力群眾脫貧增收。”州農牧供銷合作局副局長楊樹農告訴記者。
近年來,甘孜州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種植戶”的模式,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全州引進蔬菜種植示范戶1052戶,培育了以理塘康藏陽光等蔬菜種植營銷新型經營主體385戶,流轉土地3.5萬余畝,示范帶動了全州5萬戶農民參與蔬菜產業發展。
去年,全州蔬菜產量達到37.82萬噸,蔬菜產值達到13.23億元,通過種植蔬菜全州農牧民人均增收1470元以上。通過蔬菜基地建設,培育了蔬菜運輸、銷售等職業經理人(經銷人)500余人,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增加了收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