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島農產品出口額穩定在50億美元左右,位居全國城市首位。當下,青島正立足資源、產業、港口優勢,推動優質農產品、特色農產品“走出去”,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動能,加快實現“綠色品質,世界共享”的目標,本期選取的這三個農產品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膠州辣椒:
膠州是全國*的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占全國七成市場份額,所產辣椒粉、辣椒醬、辣椒油等產品銷往歐洲及日韓等國;膠州還是重要的辣椒雜交育種基地,僅青島“三禾”一家企業,就占全國辣椒育種市場20%份額。
從產地到全球交易中心
年交易額120億元,從青島口岸出口辣椒占全世界辣椒出口70%
每天早晨5點至上午8點,全世界辣椒商的目光都緊盯著膠州于家村。這里是全球*重要的辣椒散貨交易市場,買家和賣家討還后的價格,會在*短的時間內傳遍全世界,“指揮著”不同地方的辣椒交易。于是,在辣椒行業有了“世界辣椒看中國,中國辣椒看膠州”的說法。
說起膠州辣椒的淵源,就不得不提當地的*批“椒子商”。土生土長的膠東人王如青近三十年的創業史,折射出的正是膠州辣椒產業 “從無到有”的行業傳奇。
上世紀80年代初,膠州膠東、李哥莊、膠萊等鄉鎮幾乎家家都種辣椒,王如青小時候家里種著5畝辣椒,每年收成1000公斤。“1斤鮮辣椒1元錢,而一茶碗辣椒粉也賣1元錢,于是我和哥哥就干起了賣辣椒粉的生意。”哥倆扛著用編織袋裝著的辣椒粉和鋪蓋卷去了青島,一茶碗、一茶碗地賣辣椒粉,一年賺了2萬多元,小茶碗舀出了“*桶金”。那一年是1990年,很多村民也學著王如青哥倆做起了辣椒交易。
王如青這代膠州人終于改變了祖祖輩輩單純種辣椒的歷史,幾十位于家村村民踏上了辣椒交易的創業路。隨后,本地辣椒產量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自那時起,內蒙古、新疆、遼寧等辣椒產區的貨源開始向膠州聚集,膠州也從辣椒產地逐漸變為辣椒資源集散地。
在辣椒收獲季節,膠州人將在全國生長的辣椒源源不斷地運回家鄉,或加工成辣椒粉運往歐洲、或加工成辣椒醬運往日韓等,或精加工提煉色素等原料,形成了一個完善的龐大的產業集聚。
倉庫里堆成小山的紅辣椒,車間內機器飛轉,經過長長的流水線,被加工成辣椒粉、辣椒醬等產品,出廠后即直接裝車走上歐美之旅。
青島柏蘭集團紅火的辣椒生產,正是如今膠州辣椒產業的一個縮影:中國是世界*辣椒出口國,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至50%,而膠州則是全國*的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占全國七成市場份額。膠州市現有辣椒加工企業約365家,25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有6家省級龍頭企業,每年辣椒交易額120億元左右,從青島口岸出口的辣椒占全世界辣椒出口的70%,是當之無愧的全球辣椒交易中心。
“從1999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在新疆推廣辣椒種植,目前新疆地區辣椒總產量大約30萬噸,其中三分之二被膠州辣椒企業收購加工。”柏蘭集團董事長郭培正介紹道。郭培正被稱為膠州的“辣椒大王”,他1978年創辦了一家香油加工廠,歷經30多年成長提升,柏蘭集團從單一的香油加工拓展到以加工生產辣椒粉、辣椒醬、辣椒油為主,又根據國際市場需要,開發出有機玉米茶、有機大麥茶、魚油、調味品等6大系列110個品種,其中60%的產品出口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加工辣椒超過8000萬噸。
除了辣椒和辣椒產品出口,掌握了辣椒育種技術的膠州人,讓膠州辣椒出口含金量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們掌握了2000多個辣椒品種的種質資源,并用于雜交育種。”青島三禾農產科技有限公司*農藝師侯玉杰告訴記者,現在公司正式推向市場的辣椒品種有16個,全國辣椒育種市場占有率是20%,年產值1500萬元左右。這兩年開始與韓國種子競爭國際市場,預計2至3年內將達到6000萬元至7000萬元的產業規模。
辣椒出口行業的發展,對于拉動農民的整體增收、農村勞動力的分流和農村加工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辣椒作為經濟作物的畝均收入更高,這對農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我們成功探索出辣椒與棗樹套種技術,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一年下來,農民可以從田地里得到大棗和膠州辣椒兩項收入,改變了以前僅種一季的狀況。”青島辣椒產業商會會長王勇介紹說,同時,辣椒、甜椒干制品加工人工需求大,一個中等規模的加工廠一般需二三百人,每人每天可獲得100多元收入。“辣椒產業能帶動青島就業約2萬人,輻射新疆、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以及東三省等產區基地總量100萬畝以上,直接惠及農戶近20萬戶。”
店埠胡蘿卜:
店埠鎮土壤肥沃,所產胡蘿卜以紅皮、紅肉、紅芯“三紅”聞名,具有色澤好、光滑度高、條形好、外形美觀、甜度高等優點,深受國外客商好評,今年出口額預計4.5億元。
憑借“三紅”成為國際“網紅”
年出口15萬噸,今年預計出口額4.5億元
萊西市店埠鎮是山東省*的胡蘿卜加工基地和春季胡蘿卜的主產區,生產出的胡蘿卜深受國外客商好評。
“店埠鎮胡蘿卜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量約25萬噸。其中六成出口,按平均一噸3000元的價格來算,今年出口額能到4.5億元。”6月22日,店埠鎮農辦主任趙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些年,得益于出口,店埠胡蘿卜走出國門,走上了日本、韓國和中東地區的餐桌。
店埠胡蘿卜的大規模出口,首先得益于產品的品質。店埠鎮當地種植胡蘿卜的村莊約有30余個,由于土壤肥沃,出產的胡蘿卜以紅皮、紅肉、紅芯“三紅”聞名,具有色澤好、光滑度高、條形好、外形美觀、甜度高等優點。“店埠胡蘿卜”成為青島市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還獲得了農業部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以及青島名特優農產品、青島市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稱號。
“以前,胡蘿卜基本都是內銷。自從品質被認可,尤其是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后,‘牌子’打響了,與我們直接對接出口的商家多了。”耿文善是店埠蔬菜產業協會會長,在他的印象里,店埠胡蘿卜開始只是內銷,或由壽光的蔬菜商收購后,通過當地企業加工出口。2006年起,店埠鎮企業開始思考自主對接出口;2010年前后,通過展會、政府推介和客戶口口相傳等形式,店埠鎮的企業實現了自主對接出口,*時可達九成出口。也就在那個時候,為了優化市場、抱團發展,協會應運而生。協會吸納當地100多個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參與,主要對胡蘿卜出口統一提供指導價格、幫助對接市場等。
在店埠鎮的青島有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車間里,記者看到,出口的胡蘿卜要經過5個步驟的處理,分別是:清洗、篩選、分級、裝箱和預冷。
“我們清洗環節使用7臺機器,包括1臺沖沙機和6臺磨光機,經過7臺機器清洗處理后的胡蘿卜幾乎是洗了7遍澡,洗凈胡蘿卜身上的泥土。”負責人耿琪超介紹,篩選過程主要是挑選分離出折斷、有青頭等缺陷的胡蘿卜,沒有缺陷的進入分級階段,共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S、M、L、2L、3L,其中S指胡蘿卜單根重80克到150克,M指 150克到200克,L指200克到250克,2L指250克到300克,3L指300克以上,不同規格的胡蘿卜有不同的客戶群。耿琪超介紹,S級胡蘿卜一般是發往迪拜,M級發往東南亞國家,2L和3L的胡蘿卜基本發往日本、韓國。*后的環節是入庫,為了保鮮,胡蘿卜被放入冷庫后,將會進行20多個小時的降溫,隨后,被發往不同國家。作為店埠鎮胡蘿卜主要出口加工企業之一,有田農業是通過發展訂單農業,暢通原材料供應渠道;通過機械化加工,提升產品品質。“我們的胡蘿卜不愁銷路,訂單供不應求,”耿琪超告訴記者,公司胡蘿卜年出口額1.5億元以上。
伴隨著陸運、海運日益便利,如今,店埠胡蘿卜3天就能出現在韓國市場,一周進入日本,20多天的時間擺上迪拜居民的餐桌。出口胡蘿卜還給店埠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耿文善說,比起內銷,出口胡蘿卜每斤價格 “翻番”,而這,直接提升了胡蘿卜種植戶的收益。此外,由于胡蘿卜收獲、流通與加工,都需要大量季節性農業工人,店埠鎮還成為一個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鄉鎮——周邊以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為主的縣市的農民,甚至外省市的農民季節性地流入該鎮尋找打農業短工的機會,人均日收入100—300元。依托產業的農戶在逐步富裕之后,部分農民向種植大戶轉變,不少農民還走出村莊到外縣市包地種胡蘿卜;部分農民向農產品經紀人轉變,向經營種子、農藥、化肥、農膜等轉變;農業大戶向發展農業企業轉變,胡蘿卜“小老板”成為普遍現象。
蟠桃大姜:
蟠桃大姜種植面積5萬畝左右,主產區涉及平度李園、東閣、仁兆、南村等鎮街,年產量22萬噸左右,出口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
訂單種植叩開海外市場
上合組織成員國成為重要出口對象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藥食同源的大姜,不僅在我國民間備受推崇,在歐洲、美洲、亞洲的國家同樣很受歡迎。日前,在平度東閣街道北臺村,記者看到一筐一筐的大姜從保鮮庫里提出來,由工人洗刷干凈,裝袋、裝箱,根據訂單運往國外,其中不乏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上合組織成員國。訂單式種植、出口已成為當地大姜銷售常態。
早在明末清初,平度原蟠桃鎮附近農民就有種植大姜的記載,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經過當地農民世代培育和提純復壯,逐漸形成一個適合當地生長的新品種——蟠桃大姜。“在平度特定的氣候和生態條件下,通過農民長期實踐栽培,不斷完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提高品種的農藝性狀,才培育出品質優良的蟠桃大姜。”平度市蔬菜技術推廣站站長陶躍順介紹,截至目前,平度蟠桃大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左右,主產區涉及平度李園、東閣、仁兆、南村等鎮街,年產優質蟠桃大姜22萬噸左右,成為平度農村經濟主導產業之一。
北臺村有251戶村民,目前一大半村民種植蟠桃大姜,除了在本村土地發展600余畝外,還到周邊村莊流轉土地種植500余畝。“村民之所以敢如此大面積種植,是因為我們村成立了大姜產銷專業合作社。年初根據國外出口訂單大小,規劃好種植面積,分派給社員;同時還制定保護價,如果大姜價錢過低,就以保護價收購。村民沒有后顧之憂,種植起來自然就放心大膽。”北臺村村主任、江傅大姜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江樹軍笑著說,去年,北臺村僅大姜種植收入達500多萬元,是遠近聞名的 “富裕村”。“今年截至目前,我們合作社接到來自歐美、中東、東南亞國家發來的訂單,已達500多畝地的產量,訂單仍在持續發來。”
蟠桃大姜種植對技術要求很高。“關鍵在水、肥,按合作社要求,我們完全按照無公害標準種植。”談起大姜種植,有著40多年種植大姜經驗的姜農劉國章侃侃而談,管理精心,水肥充足,蟠桃大姜每畝產量高達9000公斤,而別的地方粗放管理,大姜畝產僅在4000公斤左右。“近幾年大姜行情還不錯,以去年出口價每公斤4.8元、平均畝產6500公斤計算,每畝收益達3萬多元。”
除了大姜種植,近年來北臺村還建造生姜保鮮庫,發展洗姜廠,對大姜進行儲存和粗加工,同時也能帶動部分村民增收。“我們村發展了6家洗姜廠,每家洗姜廠用工30多人,部分村民到洗姜廠打工,每天可收入150元左右。”北臺村黨支部書記郭超說。正在一旁洗姜的工人王寒梅接著郭超的話茬:“去年僅在這里洗姜就掙了25000元,除了家庭開銷,還能存下不少!”
除了直接走向海外市場,也有不少本地企業看上了蟠桃大姜的深加工潛力,做成姜茶、姜粉等產品后再出口。
位于李園街道的青島食在平度商貿有限公司通過多方調研,選中蟠桃大姜進行深加工,制作成養生姜茶,促進蟠桃大姜銷售市場多元化。“我們在推介平度地標農產品過程中發現,蟠桃大姜除直接銷售外,經濟附加值不高。我們就想通過對蟠桃大姜深加工,生產便于攜帶的地標農產品衍生品,以便進一步出口海外。”公司負責人郭俊山說,為此,他們多方考察、調研,選中蟠桃大姜這一地標產品,進行深加工,制作成方便攜帶和銷售的姜茶,把蟠桃大姜做出國際新名堂。
“為把好產品原材料質量關,我們在蟠桃大姜原產地附近朱家井村流轉了50畝土地,按有機蔬菜種植標準種植,同時,雇傭周邊村莊10多名村民輔助種植,這樣確保農民在農閑時再增加一份收入。”郭俊山說,明年根據市場情況,一方面擴大高標準大姜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會指導周邊村莊提高種植標準,收購他們種植的大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