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22日,南京市組織開展為期3天的公益性增殖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投放鰱魚和鳙魚苗種9500萬尾,投放瀕危物種胭脂魚24萬尾。記者從昨天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此次增殖放流近億尾魚苗,是我市有史以來規模*、數量*多的*。
發布會上,南京市農委行政執法總隊政委袁迎春介紹,增殖放流指采用人工方式向江海湖泊投放水生生物苗種或親體,是修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同時對長江江豚也能起到保護作用。“我市自2004年實施增殖放流工作以來,至今已投入資金超過4000萬元,投入各類苗種2億尾。在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市已多次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袁迎春說。
記者了解到,此次放流的近億尾魚苗價值235萬元,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由專業水產公司提供,魚苗被分批投放到長江南京段干流98公里水域。品種主要有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瀕危物種;暗紋東方鲀、長吻鮠、細鱗斜頜鲴、中華絨螯蟹等高經濟價值物種;青、草、鰱、鳙、鳊等增殖效果好的土著品種。
袁迎春解釋說:“鰱魚和鳙魚都以浮游生物為餌料,能夠消耗長江中的藻類,減少水質的富營養化,起到凈化作用。另外,有些魚種本身就是江豚的餌料,能讓長江南京段更適宜江豚生活。”
通過這些年的增殖放流,南京市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衰退趨勢有效減緩。根據市農委的統計,長江中的部分物種如鰱鳙魚得到恢復性增長,多年不見的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瀕危物種又重新出現。“特別是近年來,我市長江江面時常出現江豚結對戲水、水鳥成群回歸的景象,而南京也成為長江沿岸*能在市區看到江豚的城市。”袁迎春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