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眼里,他是個“怪人”,堂堂臺灣農業大學博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退休后跑到山溝溝里種起了果樹,養起了豬羊;在家人眼里,他是個“宅男”,一年365天,除了逢年過節,迫不得已,從來不肯離開自己的那片試驗田;
面對眾人的疑惑,他總會笑著搖搖頭,一口臺灣腔,夾雜著舊店口音:“玩泥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兒,我是樂在其中。”
陳維嘉,環境科學專業博士,1982年,赴南美洲厄瓜多爾培訓農業技術人才。1985年返臺后,從事海洋大學科研海水資源應用項目及教學。退休后,“閑不住”的陳維嘉應邀來到平度市舊店鎮大曲家埠村,擔任起青島賀友農工貿有限公司*農藝師,轉眼已是三年有余。
“事實證明,我來對了!舊店是個好地方,山好水好,氣候適宜,特別適合發展農業。我們出產的蘋果、小麥、玉米、甘薯已連續兩年通過歐盟認證和美國認證。說起近年來的成果,陳維嘉一臉自豪。“我生在臺灣長在臺灣,地地道道的臺灣人,但是這一顆心,這一輩子的心血,都放在舊店這片土地上了。”
不像教授的教授
初見陳維嘉,皮膚黝黑,略有些胖,卻很靈巧。穿梭在果樹之間,一邊查看果樹生長現狀,一邊疏果。細看,他的手有些粗糙,皴裂的傷口清晰可見,一雙土布鞋上已經沾滿了泥巴,怎么看也不像個教授。
“還記得小時候的蘋果是什么味道嗎?”陳維嘉很愛笑,也很健談,“我就是想還原果蔬原來的樣子。沒有農殘、藥殘、激素,果蔬干干凈凈,本來的樣子,咱們小時候吃到的那種。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有機農產品。”追尋著記憶里的味道,陳維嘉跟“泥巴”打了一輩子交道。
大多數人都覺得種地是個“苦差事”,早起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您覺得累嗎?想過放棄嗎?”記者忍不住好奇地問道。
“不會啊。我覺得種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兒。從樹苗開始,像照顧小孩一樣,看著它茁壯成長。比如說修剪,那就是在給樹做美容,讓它透光、通風,很有意思。等見到它結果,豐收,那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就。”陳維嘉解釋說,眼里滿是光彩。
“我家里有8畝果園,以前就是自己瞎琢磨,憑經驗種地,收成也不是很好。聽說村里來了個教授,有事沒事就來這里‘取經’,怎么養地,怎么施肥,他都是免費教給我,真是幫了我大忙了。”大曲家埠村村民鄭吉中樂呵呵地說。“人很好,沒教授架子,地里有點啥事,不明白的都可以來問他。一開始,他那臺灣腔我們聽不懂,我們這方言,他也不明白。幾年下來,嘮嗑基本沒障礙了。”伴著鄭吉中的話音,一陣爽朗的笑聲飄過耳畔。
產品走俏有絕招
兜兜轉轉,跟著陳維嘉來到賀友農工貿有機基地。放眼望去,蔥蔥郁郁,錯落有致。微風,細雨,一棵棵樹苗“卯足了勁兒”,汲取著大自然的饋贈。
近年來,該公司著力進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建立組織保障、標準化生產等,堅持“源頭把控、全程監督、安全檢測、質量追溯”,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目前,該公司“萬村乾香”牌無公害蔬菜和“舊店”牌土豬肉已銷往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并通過貿易公司遠銷韓國、日本等地,深受客戶好評。
“在有機產品的把控上,您有什么絕招嗎?”
面對記者的提問,陳維嘉神秘地一笑:“爛泥巴里有玄機。三年前,我到這里的*件事情就是考察園區的灌溉用水、土壤等環境指標。”陳維嘉說,“要想種好果樹,首先要把土壤養好,讓它像人一樣,有一個好的生長環境。通過生物干預法、科學施用有機肥等,根除板結,改良土壤環境,把土地調整到*狀態。另外,慢慢將化肥改成有機肥,除草也不能用除草劑,改用覆膜及人工除草等,用*的方式去調控土壤。這樣,土地上結出的果蔬有機質含量高,口感好。”據介紹,該園區還推行“種養結合”理念,讓耕地有規律地休養生息,確保耕地健康。
“村里有幾戶人家種蘑菇。蘑菇收完以后,就把菌包給扔掉了,老陳看了直心疼。”作為大曲家埠村黨支部書記,又是賀友農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鄭翔勻義不容辭,當起了“協調員”。功夫不負有心人,無數次的試驗后,廢棄菌包被收購,經過轉換和發酵,配合天然礦物,“別人不要的垃圾,到了老陳手里就變成了‘寶’,作為優質有機肥又還田了,一舉兩得。”
就這樣,試驗田發生了發了改變,果蔬產量逐年提高,品質更是優于其他地塊。一點一滴的改變,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慢慢地,在村民們口中,陳教授變成了“老陳”。
我將余生托付于此
很難想象,眼前這個頭發烏黑,笑聲爽朗的陳教授,今年已經63周歲了。他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要跟進。
“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晚上七點多才回到休息室。出門兜里揣一支筆,一個本,騎上那輛電瓶車就去地里了。風雨無阻,三年多了。”該公司門衛李洪友告訴記者。
“我不是**的,但我是*努力的。從觀察成長,推算比例,到完成當天的實驗筆記,這兩年的材料,不知不覺,已經占用了電腦2T的容量。”陳維嘉打開筆記本電腦,滿滿的圖片、數據和報告。“目前,園區的果樹品種已經稍顯老化,打算用幾年的時間,培育一個自己的品種,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談及未來,他充滿期待。
如今的大曲家埠村,在賀友農工貿的帶動下,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1500余畝,蔬菜大棚200多個,從一個“臟亂差窮”的落后村,一躍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們深受鼓舞。下一步將著力優化園區生態、品牌、營銷等,打造集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和有機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推動鄉村發展轉型升級。”鄭翔勻信心滿滿。
小滿時節雨連天。此時薔薇滿架,麥穗漸黃,瓜果豐收??v這世間有三千繁華,萬般姿態,他獨愛“玩泥巴”。陳維嘉,用青春和汗水,書寫出了一位學者的執著。“我的家人在這里,朋友在這里,事業在這里。我將余生托付于此。”聽到陳維嘉說出這句話,驚訝之后是坦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