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八角倉村婦女賀孝先的養殖場里,賀孝先一邊將清掃的糞水沖入沼氣池,一邊高興地介紹說:“自從村里規模發展2000畝的李子、柑橘和藤椒后,不但解決養殖場的排污問題,村里種果樹的肥料錢也省去了。這一種養循環模式,硬是為我們這個貧困村趟出了一條生態脫貧奔康路。”
賀孝先是八角倉村赫赫有名的養豬大戶,從事專業生豬養殖10余年來,她堅持“價高不趕,價低不懶”和生態喂養,每年都要出欄300多頭,年獲利都達10萬元以上。
“賀孝先規模養豬能年入10多萬,我們這個既偏遠又無產業的貧困村就應當將之作為一個脫貧產業來發展。”2015年,作為省級貧困村的八角倉村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后,村黨支部書記范澤云一錘定音。
為了確保養豬賺錢,村黨支部牽頭組建了養殖專合社,并與全國一家上市公司簽約訂單生豬飼養合同,以“公司+專合社+大戶”模式,推進生豬養殖規模。針對部分無勞力或缺資金的貧困戶,村黨支部就整合產業發展資金,采取賒養、寄養、代養的方式,讓貧困戶既不需要花錢,也不需要修建豬圈,更不需要技術就可以在生豬銷售后獲得養豬收益。
由于模式靈活,收益穩定,八角倉村的養豬業如火如荼。目前,八角倉村年出欄300~2000頭的養豬大戶就有5家,全村年出欄育肥豬達5000頭,成為了納溪區的*大“養豬專業村”。
走進村主任白登華年出欄達1000頭的養殖場,干凈、氣味小是筆者*明顯的感覺。“這都是標準化養殖和循環農業帶來的效果。”白登華笑著告訴筆者,為了做到無污染,他花2萬多元修建了化糞池。而生豬排出的糞便全部成為了村里的柑橘、藤椒、李子等果園的上等肥料。
養豬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有機肥。如何變廢為寶,充分利用?村支書范澤云又打起了種植業的主意。于是,八角倉村黨支部就利用產業發展扶貧資金,由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牽頭,引進種植優質柑橘、李子和藤椒,目前八角倉村已連片種植柑橘、李子達到1500畝,藤椒500畝,經過發酵后的的豬糞水全部用于澆灌果園和藤椒。范澤云告訴筆者,經過發酵處理過濾后的沼渣沼液變成了上等有機肥,而將之用于果樹和藤椒種植,不僅生態環保,更實現資源利用的*化,種出的李子柑橘和藤椒品質更優、更生態。
八角倉村這種集種養一體的循環農業效益還遠不止于此。自2000畝果樹和藤椒“喝”上豬糞水后,村集體公司就再沒有買一斤化肥。一年下來,全村果樹和藤椒僅化肥錢就要節約60萬元,讓鄉村更靚、更美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