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和規范工商資本下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體現,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現實路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山東省臨清市積極推動工商資本下鄉,推動政策成功落地,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我們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引導和規范工商資本下鄉,搭建政企合作平臺,以政府為中介促進企業與農戶對接。通過深化溝通找準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匯合點,讓農戶更多地從工商資本下鄉中受益。”臨清市委書記何憲卓說,“同時,抑制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負面影響,防止可能出現的非農化、非糧化傾向,建立嚴格準入制度,加強監督管理。要求工商資本下鄉遵循鄉村建設的相關規劃要求,明確經營建設方向,嚴格項目審核和建設用地審查。同時,在土地、稅收、金融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實現企業與農民共建共享。”
養殖智能化湖羊產業興
隨著“聊·勝一籌!”京滬高鐵品牌專列的開通,臨清湖羊肉制品走上北京、上海市民的餐桌。這種優質湖羊就來自于臨清潤林牧業有限公司。
近日,走進潤林牧業的羊舍,記者注意到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一個黃色的小牌,上面印有一個二維碼。這究竟是何意?“我們這兒的羊,從出生就打上耳標,簡單說就是個二維碼,也可以說是它的身份證,只要用手機輕輕一掃,它的養殖廠家、飼料、藥物、檢疫等各種信息都可以追溯到,從源頭上保證了羊肉的安全。”潤林牧業公司總經理宛秋林介紹。
潤林牧業是由當地大型紡織企業三和集團投資1.8億元建成的綜合性農業項目,公司主要開展高標準智能化湖羊養殖,采用漏縫式地板和全自動清糞模式,配套經濟實用的通風和環境自動調控措施,有效控制羊舍內環境的氨氣、濕度,提高了湖羊的健康水平。而且,給水、投料、消毒等環節完全自動化,僅用10分鐘便可完成3000只湖羊的投料工作,機械化清糞僅需20分鐘便可完成。
宛秋林說:“智能化*的好處就是節約人力成本,3000只羊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員,現在存欄10萬只,3名飼養員足夠。”作為國內*家現代化湖羊樣板示范場,公司自繁自養,每年存欄種羊10萬只,出欄湖羊種羊30萬只。在活羊輸出的基礎上,公司還擁有一整套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屠宰流水線、全套分割和真空包裝設備,其肉制產品遠銷京滬等大城市,且在當地建立了品牌直營店,廣受消費者歡迎。
“做企業還要考慮如何反哺農民,我們實行集中育種和分散養殖相結合的方式帶動農戶致富,在周邊6個鄉鎮組建了8個年出欄10萬頭的擴繁場,成立了10個養殖合作社,建設了10個湖羊養肥小區,還發展了1300多個養殖專業戶。公司提供種羊,供應綠色無公害飼料,回收成品肉羊。每年大量收購青貯玉米作為貯備飼料,為兩萬多農戶增加了50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宛秋林說。
據了解,潤林牧業近年來年均銷售額達到兩億元,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談到企業發展成功的原因,宛秋林說:“這得益于強大的工商資本做支撐,一方面,資本為公司運用先進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我們利用充足的資金開展科技研發。另一方面,工商資本的介入,將工業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帶入養殖業,促進養殖的規模化和科學化。”
海棠花盛開鄉村人氣旺
每年4月下旬,千畝海棠在臨清市魏灣鎮的土地上競相盛開,微風徐來,花蕊飄香,越來越多的游客醉入花海。
中華海棠園由聊城綠澤園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500萬元建成,占地1000余畝,始建于1998年。原本是林業農場,以繁育苗木為主業,后來經過多年的適應性試種和篩選,公司精心選育出了適應我國北方地區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彩葉觀賞樹種180多個,其中,僅海棠花的品種就達150種以上。
據總經理李群述介紹,在這片海棠林里,每株能賣千元以上的海棠樹不計其數,但他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向旅游轉型。如今,海棠園已經成為一個將旅游觀光、休閑養生、苗木繁育、有機生態種植與養殖、科普教育等結合,具有人文特點和自然特色的旅游勝地,年可接待游人20萬人,吸納300人就業。
“在海棠園上班,不僅離家近,公司還給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魏灣鎮前營村村民王秀蓮工作帶勁,滿面笑容。據前營村黨支部書記劉召民介紹,海棠園所處的地塊,原先就是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基本上靠人種天收,一畝地一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當地農民不僅將土地流轉了出來,增加了固定的財產性收入,而且還可以到海棠園來打工賺錢。
“現在,海棠園的生態游、科普游、會議游已漸成氣候,海棠除了觀光食用,還有藥用和保健功能,被廣泛應用于醫藥行業,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我們將帶動周邊農民一起發展‘海棠經濟’,讓更多農民脫貧致富。”李群述說。瓜菜果飄香農民腰包鼓
不僅前營村,臨清老趙莊鎮車子周村的村民也感受到工商資本下鄉帶來的實惠。在村里的康千頃田園綜合體,一座座規劃整齊的大型蔬菜溫室拔地而起,各類新鮮果蔬長勢喜人。在工商資本注入前,車子周村還是一個無人問津的貧困村。2016年12月,世糧集團投資的臨清市康千頃商貿有限公司在村中成立,注資1000萬元建成占地800畝的溫室大棚蔬菜基地。
300米長、36米寬的大跨度冬暖式鋼結構拱棚內,種有西紅柿、彩椒、黃瓜、香瓜等。技術員洪殿桂介紹說:“借助世糧公司廣泛的銷售渠道,一級果蔬銷往京津和東北地區,二級果蔬銷往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彩椒在國外賣到15元一個,是國內價格的3倍。目前基地可畝產黃瓜兩萬公斤,每公斤黃瓜在北京超市可以賣到9元。除去人工、肥料的成本,每畝可實現收益6萬元左右。”
臨清市康千頃商貿有限公司經理王一涵介紹,下一步,公司將繼續發展餐飲業、農家樂觀光業、田園綜合體。一二三產融合的新模式,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提及增收,村民李艷杰說:“家里的6畝地以前只是種糧食,現在流轉給公司,每畝可收益1100元。去年9月份,我和丈夫都成為了公司的長期工,和城里人一樣拿工資。”與他們一樣在公司打工的村民還有60多人。“我們還積極吸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來公司打工。目前已有13戶貧困戶來到公司。男工工資是每天90元,女工每天80元。”王一涵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