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階段,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這場硬仗中的硬仗,需要*限度地凝聚共識、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們聚焦“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這一主題,建言獻策。
鞏固脫貧成果 保證長期穩定脫貧
十九大把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們認為,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鞏固成果和打贏戰役同樣重要。
“近日,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圍繞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赴寧夏、青海開展了專題調研,我們深切感受到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脫貧攻堅帶來的滄桑巨變,這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精彩縮影,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羅志軍常委說。
他也指出,調研中發現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比如,部分農戶脫貧基礎不牢,存在返貧風險;深度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較弱,健康、教育、科技、人才仍是脫貧攻堅的制約因素;未脫貧人口進一步向病殘孤老災集中,政策“懸崖效應”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集中連片整體深度貧困特征突出,‘邊緣人口’數量多、比例高。”達久木甲常委建議,拓展*扶貧對象范圍,將“*識別”拓展到集中連片整體深度貧困地區的“邊緣人口”,從中央和省級層面設計、制定區域性*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補償、水電等資源開發特殊政策。
楊明生常委說,五大致貧原因中,因病致貧占居首位。脫貧不容易,要持續守住脫貧成果更難,保險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貧困戶以及脫貧戶建立起一套防范致貧返貧的安*。
對確保2020年后長期穩定脫貧問題,徐敬業委員建議,確保扶貧政策的連續性,對有成效的政策長期堅持,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管理。
防范化解脫貧攻堅風險 著力提高扶貧綜合效益
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任務和挑戰還十分艱巨,存在的突出問題仍然不少。特別是扶貧資金使用機制不健全、資金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備受關注。
有的地方把扶貧資金看成“自留地”,截留挪用;有的地方把扶貧資金看成“唐僧肉”,在扶貧開發中違規操作;有的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貧資金有“撒胡椒面”現象,按戶按人平均發放,沒有形成產業;還有的前期論證不充分,項目不能實施,導致扶貧資金閑在賬上“趴窩”……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是減貧脫貧的‘助推劑’,必須筑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高壓線’。”秦博勇和石愛中常委建議,確保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安全高效,建立統一信息平臺,制定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的標準和程序。推動扶貧資金全程留痕、公開透明運行,讓公眾參與監督。同時,統籌整合專項扶貧資金、各類涉農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社會幫扶資金,發揮資金的綜合效益。
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區域環境封閉、生產方式落后,產業扶貧面臨項目選擇、經營發展、帶動乏力、資金接續等多種風險。
王會生常委說,要引導貧困地區立足資源優勢,積極引進涉農龍頭企業。以產業發展為主導,以要素統籌為目標,以技能培訓為支撐,以產銷訂單、利益分紅為紐帶,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聯動發展。
探索脫貧新經驗 鼓勵地方創新*扶貧落地方式
“文化扶貧是提高文化水平、遏制返貧現象、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增強自我‘造血’功能的關鍵和根本。”王林旭常委說。
他以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農民畫為例,繪畫不僅成了廣大農民的精神家園,農民們還通過把畫作推向市場增加了收入。“全縣僅農民畫一項,年產值可達億元”。
“扶貧先扶智,將扶智與扶志相結合,是提升扶貧成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盧純常委認為,要保持定力,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有針對性地分層分類施策。
新疆和田地區是我國*為貧困的地區之一。林毅夫常委說,就業是民生之本。發揮勞動力多的比較優勢、利用后發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并在政府的因勢利導下,積極招商引資,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產業轉移,形成幾個具有競爭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的產業集群,創造就業機會,是破解和田貧困問題*為有效的辦法。
呂忠梅常委建議,在鄉村空心化的情況下,脫貧攻堅需要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智慧政府”“數字政府”等技術手段,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