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推進農業綜合開發紀實
初夏時節,踏上應縣的土地,穿行鄉間,目之所及,田園美景如畫。置身廣袤無邊的蔥蘢綠意中,撲面而來的還有一股滾滾的熱浪。熱的不是天氣,而是播撒在這片田野中激昂高漲的興農致富熱情。
昔日的荒灘薄田,變成了高產穩產的金盆玉盞。靠天吃飯的單一種植結構,發展為多種經營并舉的產業格局。
這一切,當歸功于堅持不懈、科學施策的農業綜合開發。
應縣境內無煤,還有大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這里的農業綜合開發始于1987年雁北鹽堿地改造。1990年正式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后,截至2017年底,全縣累計完成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資26719.35萬元,完成土地治理面積46.75萬畝,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37個,促進了全縣“南菜北牧”產業板塊的形成,助推了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
改善生產條件 構建現代農業格局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農業綜合開發立足于基礎設施實現提檔升級,隨之也給整個應縣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
龍泉村是應縣金城鎮的*大村,耕地廣闊,但由于生產條件落后,村民因貧生怨,“大告三六九,小告天天有”一度成為龍泉村的真實寫照。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于1999年和2004年為龍泉村治理土地1萬畝,通過打井、架線、修路,農業基礎條件迅速改善。村民隨之調整結構種植了5000多畝胡蘿卜,畝均收入3000元,并帶動了市場中介、貯藏、運輸、加工等相關產業,全村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由告狀村變成了聲名遠播的“三晉胡蘿卜*村”。
龍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1990年至2009年,全縣完成中低產田改造面積35.97萬畝;2010年至2017年,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0.78萬畝。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開發規模化、灌溉節水化、道路砂石化、渠道網絡化、田面平整化、種植區域化、科技示范化、管理科學化;實現了井、機、電、渠、林、路、農業科技的綜合配套;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渠成系、路相通的現代農業格局。
培植龍頭企業 力促產業深度融合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能力,是帶動結構調整的骨干力量。順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應縣農業綜合開發在培育產業龍頭上做大文章,形成“龍頭+基地+農戶”的發展格局,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南河種蔬菜批發市場是一座立足同朔,輻射華北,溝通全國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隨著應縣蔬菜產業發展,市場容量嚴重不足。2011年,作為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龍頭項目擴建后,該市場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年吞吐蔬菜6000萬公斤,成交額近80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27個省市,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專業批發市場,成為晉北地區*的蔬菜集散地。
與此同時,應縣農業綜合開發還重點扶持了2個工廠化育苗基地,為全縣蔬菜種植提供抗病、優質、高產的秧苗。
通過培育市場龍頭,一來帶動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9個菜種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產地和產品認證,以“應州綠”冠名注冊,被評為山西省*商標;二來推動了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和農村勞務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促進了農民增收。
應縣南部水資源豐富,北部多鹽堿地。在南部蔬菜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北部養殖業也蓬勃興起。應縣臧寨萬畝現代養殖示范園區,規劃建設現代養殖小區15個,飼養收入10億元。農業綜合開發先后扶持了園區內6個項目,有效拉動了全縣養殖業的快速發展。2016年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創新試點項目,抓住作為全省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和“糧改飼”試點縣的機遇,積極扶持畜牧業的發展。
畜牧業的發展繼而又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以應縣農業綜合開發扶持的兩家屠宰加工企業和一家乳業公司為代表,實現了年可加工肉牛5萬頭、肉羊50萬只、生產鮮奶20萬噸。針對畜牧業環境污染問題,扶持擴建了10萬噸有機肥生產項目,年可轉化畜禽糞污20萬噸,減少了污染,也為全縣20萬畝無公害蔬菜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進一步串起了應縣循環農業的產業鏈條。
創新體制機制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受益者是農民群眾,在項目建設中更大地發揮群眾力量,是推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發展的堅實保障。應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從項目立項、項目建設、工程管護三個環節上,充分調動起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在規劃設計中,讓農民當主角。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建設在農民賴以生存的田間地頭,他們有著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的強烈愿望,*清楚需要建設什么。項目立項前,加強政策宣傳激發農民參與熱情;實地勘察中,了解農民意愿,共同協商規劃;編制設計時,合理布局,把有限的資金用到*需要的地方。
在工程建設中,讓農民當主力。創新“大戶投資、小戶合股”的投入機制,既調動了積極性又解決了農民自籌資金問題。
在工程管護中,讓農民當主人。成立管護協會,吸納投資農戶、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形成了“管護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管護新模式。
近年來,應縣農業綜合開發還積極探索與脫貧攻堅的無縫對接,選擇了25個*幫扶重點村,連片兩鎮兩鄉十個行政村,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土地,永遠是莊戶人生生不息的蓬勃希望。農業綜合開發,帶給鄉親們的是實實在在、觸手可及的致富夢想!應縣推進農業綜合開發紀實
初夏時節,踏上應縣的土地,穿行鄉間,目之所及,田園美景如畫。置身廣袤無邊的蔥蘢綠意中,撲面而來的還有一股滾滾的熱浪。熱的不是天氣,而是播撒在這片田野中激昂高漲的興農致富熱情。
昔日的荒灘薄田,變成了高產穩產的金盆玉盞。靠天吃飯的單一種植結構,發展為多種經營并舉的產業格局。
這一切,當歸功于堅持不懈、科學施策的農業綜合開發。
應縣境內無煤,還有大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這里的農業綜合開發始于1987年雁北鹽堿地改造。1990年正式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后,截至2017年底,全縣累計完成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資26719.35萬元,完成土地治理面積46.75萬畝,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37個,促進了全縣“南菜北牧”產業板塊的形成,助推了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
改善生產條件 構建現代農業格局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農業綜合開發立足于基礎設施實現提檔升級,隨之也給整個應縣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
龍泉村是應縣金城鎮的*大村,耕地廣闊,但由于生產條件落后,村民因貧生怨,“大告三六九,小告天天有”一度成為龍泉村的真實寫照。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于1999年和2004年為龍泉村治理土地1萬畝,通過打井、架線、修路,農業基礎條件迅速改善。村民隨之調整結構種植了5000多畝胡蘿卜,畝均收入3000元,并帶動了市場中介、貯藏、運輸、加工等相關產業,全村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由告狀村變成了聲名遠播的“三晉胡蘿卜*村”。
龍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1990年至2009年,全縣完成中低產田改造面積35.97萬畝;2010年至2017年,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0.78萬畝。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開發規模化、灌溉節水化、道路砂石化、渠道網絡化、田面平整化、種植區域化、科技示范化、管理科學化;實現了井、機、電、渠、林、路、農業科技的綜合配套;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渠成系、路相通的現代農業格局。
培植龍頭企業 力促產業深度融合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能力,是帶動結構調整的骨干力量。順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應縣農業綜合開發在培育產業龍頭上做大文章,形成“龍頭+基地+農戶”的發展格局,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南河種蔬菜批發市場是一座立足同朔,輻射華北,溝通全國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隨著應縣蔬菜產業發展,市場容量嚴重不足。2011年,作為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龍頭項目擴建后,該市場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年吞吐蔬菜6000萬公斤,成交額近80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27個省市,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專業批發市場,成為晉北地區*的蔬菜集散地。
與此同時,應縣農業綜合開發還重點扶持了2個工廠化育苗基地,為全縣蔬菜種植提供抗病、優質、高產的秧苗。
通過培育市場龍頭,一來帶動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9個菜種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產地和產品認證,以“應州綠”冠名注冊,被評為山西省*商標;二來推動了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和農村勞務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促進了農民增收。
應縣南部水資源豐富,北部多鹽堿地。在南部蔬菜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北部養殖業也蓬勃興起。應縣臧寨萬畝現代養殖示范園區,規劃建設現代養殖小區15個,飼養收入10億元。農業綜合開發先后扶持了園區內6個項目,有效拉動了全縣養殖業的快速發展。2016年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創新試點項目,抓住作為全省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和“糧改飼”試點縣的機遇,積極扶持畜牧業的發展。
畜牧業的發展繼而又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以應縣農業綜合開發扶持的兩家屠宰加工企業和一家乳業公司為代表,實現了年可加工肉牛5萬頭、肉羊50萬只、生產鮮奶20萬噸。針對畜牧業環境污染問題,扶持擴建了10萬噸有機肥生產項目,年可轉化畜禽糞污20萬噸,減少了污染,也為全縣20萬畝無公害蔬菜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進一步串起了應縣循環農業的產業鏈條。
創新體制機制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受益者是農民群眾,在項目建設中更大地發揮群眾力量,是推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發展的堅實保障。應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從項目立項、項目建設、工程管護三個環節上,充分調動起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在規劃設計中,讓農民當主角。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建設在農民賴以生存的田間地頭,他們有著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的強烈愿望,*清楚需要建設什么。項目立項前,加強政策宣傳激發農民參與熱情;實地勘察中,了解農民意愿,共同協商規劃;編制設計時,合理布局,把有限的資金用到*需要的地方。
在工程建設中,讓農民當主力。創新“大戶投資、小戶合股”的投入機制,既調動了積極性又解決了農民自籌資金問題。
在工程管護中,讓農民當主人。成立管護協會,吸納投資農戶、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形成了“管護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管護新模式。
近年來,應縣農業綜合開發還積極探索與脫貧攻堅的無縫對接,選擇了25個*幫扶重點村,連片兩鎮兩鄉十個行政村,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土地,永遠是莊戶人生生不息的蓬勃希望。農業綜合開發,帶給鄉親們的是實實在在、觸手可及的致富夢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