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和中華鱉“共享”百畝生態水塘,鱖魚、鱸魚、草魚等在循環流動的“跑道”中運動。在水鄉南潯,生態養殖新模式不斷涌現,而長三角一體化的加速,更讓這些優質水產品率先“游”上了上海人的餐桌。
上周末,滬潯農商洽談會在上海南新雅大酒店舉行,來自南潯的生態水產品成為主角。太湖中華鱉、小龍蝦、草魚、鱖魚、桂魚、鱸魚、牛蛙等紛紛亮相,還有湖州魚丸、腌制扁魚、蝦滑、糟溜魚片等加工產品,*新奇的還是“跑道魚”。記者在現場看到了迷你版的“跑道”,幾條桂魚、草魚和鱸魚正在里面“跑步”。
原來跑道養殖是一種池塘內循環流水的生態養殖模式,和傳統池塘散養不同,它用2%的養殖水槽進行養殖,98%的面積作為水處理,通過循環水系統,將水體里的魚糞、多余餌料等排出去,再引入潔凈后的新水,因此不但水體清潔,養殖全程無需使用任何藥物,而且魚在流水的作用下就像在跑步機上運動,肉質也明顯改善。養殖戶還能使用智能監測系統,實時了解到水中的含氧量、溫度等數據,做到科學養魚。目前,南潯有1000余畝跑道養殖基地,年產“跑道魚”900余噸。
如何讓“跑道魚”等優質水產品“游”到上海人的餐桌上?如何讓南潯等長三角城市的生產基地,接軌上海的消費市場?湖州南潯新雅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兩地合作的縮影。記者了解到,跑道魚等南潯水產品已經通過“基地+公司+銷售”的模式,進入到了新雅粵菜館的餐桌和半成品菜肴中。公司與當地農戶和合作社合作,進行訂單式養殖模式,統一苗種、統一飼料、統一漁藥、統一養殖標準、統一養殖時間,為后期的加工生產提供優質的淡水魚原料。除了湖州南潯,還輻射湖北武漢、廣東珠海、杭州千島湖、黑龍江大訂等地,與當地專業合作社合作,進行鮰魚、海鱸魚等訂單養殖。
而在此次洽談會上,南潯魚制品、半制成品也將在面向全上海的餐飲企業進行推介。借助加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南潯正“嵌入”式對接上海農產品消費市場,實現產銷的區域融合,爭取將原來的“地域農產品”打造成“區域農產品”,而區域大市場的消費“檢驗”,也能反過來調整區域農產品的結構和開發方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