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國糧食實現“十四連豐”的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就是資源利用強度過大、化肥農藥使用過量,影響農業持續發展。因而,構建綠色種植制度成為必然選擇。
農業綠色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這是自然資源部農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主任鄖文聚研究員一直關注的問題。“活土層變薄不容忽視。”他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活土層變薄將導致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而長時間的不合理灌溉、施肥又對資源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在“加大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探索建立綠色種植制度”新聞通氣會上指出,這些年,我國糧食實現“十四連豐”的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就是資源利用強度過大、化肥農藥使用過量,影響農業持續發展。因而,構建綠色種植制度成為必然選擇。
農業農村部把輪作、休耕和控水控肥控藥作為重要路徑,探索建立綠色種植制度。毋庸置疑,其構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找到“治本”措施是關鍵。
資源環境壓力大
近些年,我國農業形勢向好,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糧食實現了“十四連豐”,但化肥農藥過量施用也飽受詬病。
以化肥不合理施用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張福鎖教授團隊發現,不合理施肥的農戶占70%。其中,糧食作物過量施肥的農戶占51%,施肥不足的農戶占19%,只有30%的農戶基本合理。
“地塊面積小、農戶認知少,化肥用量與作物需求不匹配。”張福鎖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分析道。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土壤負擔過重。已有科學研究表明,過量化肥投入到集約化農田,并*終向環境排放,造成了嚴重的面源污染、土壤酸化、大氣氮沉降增加等環境問題。
再加上活土層變薄,土壤對肥料的耐受力正在下降。鄖文聚調研發現,目前我國旱作農業的活土層厚度普遍在15厘米左右,“合理耕層的厚度應該是35厘米左右,否則根的生長會受到影響”。他認為,目前水田的活土層厚度還算比較合理。“但如果長時間不打破犁底層,氧氣不流動,會影響減排效果。”而這也是綠色種植面臨的問題。
針對肥料過量施用的問題,農業農村部自2014年開始實施“兩減”(減肥減藥)政策。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金書秦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目前已初見成效,化肥施用總量2016年*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兩減”過程中仍實現了糧食豐收。2017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2358億斤,為歷史第二高產年。
曾衍德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盡管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已提前三年實現零增長目標,但總量基數大、利用率偏低、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同時,畜禽糞污有效處理率不到50%,秸稈綜合利用率僅為34%,農膜回收率不足23%,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容忽視。
此外,我國人均耕地、淡水資源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每年農業用水缺口300多億立方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每年還要占用耕地500多萬畝,工業、生活、生態用水與農業用水的矛盾更為突出。
“迫切需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曾衍德說。
綠色種植有必要
在曾衍德看來,綠色種植制度根本的一點,就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的全過程,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實現資源永續利用、農業持續發展。
除了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外,綠色種植制度還要推進“兩個統籌”,分別是發展與保護相統籌、生產與生態相統籌。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中科院欒城試驗站采訪調研時發現,實驗地塊利用粉壟技術后,完全不施肥、只澆一水種植的小麥比平常耕作方式種植小麥的長勢區別不大。
粉壟技術發明人、廣西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韋本輝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根據以往的測算,粉壟種植的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每產出100公斤糧食,化肥用量減幅達10.81%~30.99%。記者了解到,“粉壟綠色生態農業技術”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主推技術。
近些年,我國通過推進種植結構調整,開展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等,在構建綠色種植制度上取得了積極進展。以初步集成一批綠色種植技術模式為例,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創新了類型多樣、適宜本地實際的綠色種植技術模式。
比如在輪作區,實行“一主”與“多輔”結合。“一主”就是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主,發揮大豆根瘤固氮養地作用。“多輔”就是實行玉米與薯類、雜糧雜豆、油料作物、蔬菜及飼草等作物輪作。而在休耕區,實行保護與治理并重。河北地下水漏斗區實行“一季雨養、一季休耕”,休耕季種植綠肥,防止地表裸露。
此外,在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等項目實施中,也集成了一套技術模式。
金書秦把綠色與產能和增收聯系在一起考慮。在他看來,減肥減藥是一種漸進式的過程,用了很多如有機肥、生物農藥等替代技術,也起到了很好的治理效果。這些環境友好的產品對生產本身是沒有影響的,改善環境的同時,提升了土壤有機質,產能也會有所提升。
“既然對產量沒有影響,也不會直接影響農民收入。”金書秦表示,從長遠來講,產品越來越綠色化,價格自然會提高,農民收入也會增加,而減肥減藥也是成本的減少。
針對輪作休耕,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在鄖文聚看來,休耕并不一定優于有干預的輪作,有干預的輪作并不一定優于輪作,輪作肯定優于連作。
到底是不種植莊稼好還是種植莊稼期間有一個合理的耕作制度好,鄖文聚表示并沒有一個明確答案。但他強調,輪作優于連作,有效的耕作措施優于輪作,而必要的營養元素補充是合理的,對重建農田系統的健康是有幫助的。
根據《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6~2030年)》要求,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輔之以*嚴格的管控措施,做到取之有時、取之有度,逐步恢復自然生態和資源承載力。
現有科學研究發現,森林植被要做*的生態系統,需要150年以上,而農田系統至少需要30年以上,“現在我們有沒有條件給它30年慢慢恢復?”鄖文聚表示,科學研究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需要在現有科學研究基礎上縮短進程。
金書秦特意向記者強調,休耕并不一定是撂荒。他調研湖南、云南等試點區發現,當地主要種植綠肥。至于成本,“農民是很聰明的,他們會算經濟賬”。
優質優價是關鍵
當前,我國正在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消費結構升級,由過去的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
在曾衍德看來,“吃得飽”這一點已解決,“吃得好”基本做到了,但離“吃得健康”還有一定的差距。
“適應居民消費升級的新趨勢,需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滿足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優質化的需求。”曾衍德表示,還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降低農藥等有害物質殘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優質安全、營養健康。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國內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國內農產品競爭優勢不足的短板更加凸顯。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7年我國糧食進口量2400多億斤,其中大豆進口達到1900多億斤。
在進口量激增的同時,國內玉米、稻谷庫存積壓。“出現這一情況,既有國內產需存在缺口的原因,也有國內外價格倒掛的因素。”曾衍德認為,需要推行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在于能不能優質優價。”鄖文聚告訴記者,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單純講綠色生產、綠色農產品是沒有意義的。在他看來,生態文明*終落腳點應該放在優質優價上,這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實際上,這涉及市場導向問題。與發展傳統農業相比,綠色農業生產成本明顯提高。要讓生產者有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就必須讓他們得到足夠高的回報,即實現優質優價。
據介紹,農業農村部下一步將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強化措施,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綠色種植制度。
“將重點抓好持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輪作休耕制度化和大力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曾衍德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