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進展,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在6月25日至27日召開的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委員們圍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協商建言。
產業扶貧應因地制宜
董新光委員來自新疆,那里的哈密瓜、紅棗和核桃舉世聞名,“新疆的特色農產品原來是賣得出,以后還要賣得好”。董新光說,實現這個目標要進一步推動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增加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適度規模經營,在營銷上做出特色。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的主要舉措。有委員在發言中介紹,在之前政協組織的調研中,他們走訪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馮莊鄉幾個種植戶大棚時發現,僅種植大棚香瓜一項,每戶每年多則增收4萬元,少的也有2萬多元。但在調研中,委員們發現深度貧困地區多在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有的農產品豐收之后卻運不出來,賤賣現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扶貧產業選擇、項目實施都帶有明顯的政府主導性,對市場風險防范不足。委員們呼吁,農業科技部門要幫助這些地區培育和布局優勢農產品產業,既要宏觀把握又要具體指導,讓農戶增強對接市場意識。
產業開發在貧困地區缺乏創新性、產業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也是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的普遍問題。“一說發展旅游就遍地農家樂;有的村家家戶戶種蘋果,*終導致低價競爭。”馬中平委員說,沒有叫得響的品牌,沒有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即使實現了如期脫貧,未來鞏固成果也面臨很大挑戰。
在分組討論中,有專家分享了西藏自治區發揮奇正集團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對青稞產品大力研發、提升品質的案例。奇正集團與哈爾濱醫科大學、清華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青稞系列產品,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他們從青稞的“安全”“綠色”“有機”“高原特色”“可追溯”等概念切入,提高青稞的認知度,打造了一系列青稞品牌。通過建立完善利益聯合機制,落實訂單種植溢價收購、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現在青稞產業已經成為西藏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之一。
這一案例引發委員們廣泛共鳴,大家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大力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豐富產業扶貧模式。同時,盡快出臺支持扶貧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鼓勵財政資金、扶貧項目、金融信貸等各類涉農資金通過風險分擔、利息互補、設立基金等進入扶貧領域,扶持扶貧產業發展。
扶貧用好“一張網”
談到如何才能讓產業扶貧在貧困地區扎根、開花、結果時,芮曉武委員表示:“在產業扶貧上要做好‘三個堅持’,那就是:堅持在重大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落地上對貧困地區予以傾斜;堅持把產業轉移和質量升級與貧困地區的特色資源、環境容量和產業基礎充分結合起來;堅持服務民生為先,讓群眾分享發展成果。”
騰訊公司的扶貧思路很“智慧”。他們用互聯網搭建信息鏈接橋梁,解決農村信息、人際和情感“失聯”問題,創新了“互聯網+鄉村治理”模式。2014年以來,騰訊公司開發出適合鄉村管理者和村民低門檻入門的微信公眾號“為村”。秉承“扶貧先扶志”理念,鼓勵和引導村莊通過社交方式匯聚本村力量。在村村民都是生產者,外出村民都是銷售員,通過“為村”傳遞信息,幫助村民足不出戶獲取商機。
扶貧工作用好“一張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在調研中,委員們發現,發展農村電商對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很多地方發展電商,物流梗阻成為突出短板。為此,委員們建議,一是政府出面建立質量管理和追溯體系,解決農產品質量問題;二是支持快遞物流企業合作建立縣級分揀中心,統一登記、集中送遞,降低物流成本。
安全高效用好扶貧資金
政協委員調研認為,目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總體上是規范的,基層在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跑冒滴漏”現象屢禁不止,把關不嚴,處罰失之于寬。二是小官貪腐現象時有發生?;鶎臃鲐氋Y金公示公開不到位,基層存在財務管理不規范和監管盲區。三是資金使用效益不高。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是減貧脫貧的“助推劑”,石愛中委員認為,必須筑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防火墻”。突出縣級責任,強化扶貧資金在項目申報、資金分配、資金撥付和實際投向等各個方面的全過程管理,不留空白死角。突出村級責任,嚴格落實村級財務制度,提高資金管理水平。
委員們建議,要建立統一信息平臺,制定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的標準和程序,明確公示責任主體、環節、內容、渠道、方式、時限,推動扶貧資金全程留痕、公開透明運行,讓公眾參與監督。建立財政、工商、司法等部門聯動機制,加大監督和處罰力度,將違規人員列入黑名單,給予經濟處罰,嚴重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維護扶貧資金安全。
委員們認為,要統籌整合專項扶貧資金、各類涉農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社會幫扶資金,發揮資金的綜合效益。積極落實財政資金獎補、扶貧項目用地保障、扶貧小額信貸支持等政策,提高扶貧項目效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