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我國中醫藥新政密集出臺,尤其是《中醫藥法》的實施以及《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發布,為中藥材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在此背景下,全國中藥材供給規模繼續擴大,流通環節資源優化提升,集約化產地加工方式凸顯,“互聯網 +”新型貿易方式興起, 中藥材流通市場加快轉型升級。
日前,商務部發布《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7年中藥材國內市場價格整體保持平穩,品種價格波動幅度收窄;中藥材種植受到政策鼓勵,家種品種供應量持續增加;野生及動物類藥材產能不足,需求穩步增長; 藥食同源品種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增長主力。
同時,2017年隨著國際市場回暖,中藥材進口出口量雙增長。
去年全年中藥材出口數量22.35萬噸,同比增長9.51%,但受國內部分藥材價格下跌影響,中藥材平均出口價格大幅跌至5.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72%,中藥材出口額11.39億美元,同比微降2.23%。我國出口的主要品種有人參、枸杞子、肉桂、紅棗、茯苓等。
去年我國進口中藥材9.10萬噸,同比增加13.62%,平均進口價格2.87美元/公斤,同比上漲14.15%,中藥材進口總額2.61億美元,同比增長29.69%,遠高于我國貨物進口額18.7%的同比增長。我國進口的主要品種有龍眼、西洋參、鹿茸、西紅花、乳香、沒藥及血竭等。
《報告》顯示:亞洲仍為進出口主要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助力下,對沿線國家中藥材出口大幅增長;貴細中藥材進口增速較快,人參產業亟待升級;隨著行業標準不斷提升,中藥材出口品質持續好轉;民營企業成為中藥材進出口主力。
《報告》預計,中藥材市場也將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優質中藥材需求量擴大、鮮食中藥材刺激冷鏈配送升級、中藥材市場交易創新變革。與此同時,隨著產地競爭資源日趨激烈,產地,產地資源競爭日趨激烈,中藥材定制化生產、產地集中加工、托管式倉儲、供應鏈金融、中藥材視頻直播和溯源等新型業務模式和技術都已在各大中藥材產地興起和應用。未來,醫藥企業將加速產地布局,產地市場交易也將日趨活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