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區農林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浙江臨安目前擁有竹林面積97萬畝,其中毛竹32萬畝,雷竹、高節竹等菜竹46萬畝。一直來,竹筍是浙江臨安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竹產業快速發展,筍、竹價格一路上漲,農民也得到一定的實惠。可如今,毛竹價格每50公斤已從輝煌時期的近40元降到現在的20元左右,盛產期的鮮筍價格每公斤不到1元錢。這樣的市場行情,怎能讓農民開心得起來?那么,“增收竹”為何價格跌落?竹產業如何“求變突圍”?是一些涉竹企業所面臨的困境。那么,他們是如何從困境中走出來的?
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竹制品轉型升級看精加工
太湖源鎮竹農陳春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名工人日工資近200元,*砍近1000斤的竹子,賣竹子的錢還不夠付工資的,砍得越多,虧得越多。”偏遠山林的毛竹采伐成本高于收購價格,林農竹林管理和竹采伐的積極性下降。據農林部門初步調查顯示,全區32萬畝毛竹大部分處于無人經營狀態。
毛竹價格的下降,除受竹制品市場環境影響外,也與當地竹制品企業數量的下降有關。毛竹主要產品毛竹絲的加工,需經斷鋸、大破、拉絲、烘干等幾道工藝,但對環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隨著近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的大力推進,竹制品加工企業受到控制并壓縮,全區從2008年的200家下降至目前的19家,竹材消耗量也從2008年的1000萬株減至目前的500萬株。因此,竹制品加工企業轉型提升已是迫在眉睫。
臨安寶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臨安竹制品精加工中的龍頭企業,他們的發展為竹制品加工企業提供了更為生態、環保且附加值高的模式。公司以竹材加工剩余的邊角料為原料,生產竹粉生物科技燃料,從而“變廢為寶”。臨安微步竹制品有限公司則在升級上做文章,不斷進行技術改進,更新產品種類,市場反響好。同時,他們還將引進自動噴漆流水線,這樣可以讓產能翻一番。這家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的竹家具企業,是目前臨安竹制品企業產值千萬元以上的其中一家,每年消耗毛竹萬余株。
傳統賣筍出路變窄
“一二三”產聯動為上策
浙江臨安雷竹林面積基數較大,產量高,但自然筍上市時間過于集中,加上人工工資上漲,還要與外地雷筍搶占市場。這些都是竹筍經營效益下降的原因。
唯有品質,能讓產品有別于市場上的普通筍,為此橫畈竹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德法開始培育綠色雷筍。他告訴我們,合作社基地的2000畝雷筍正在申報省級綠色食品,等送審的樣本通過,橫畈竹筍專業合作社的品牌“憶筍鮮”就能打上綠色食品的標識。下一步,他還計劃讓鮮筍走進直銷超市和酒店。
和羅德法一樣,不少竹筍基地圍繞綠色生態筍做起了文章。林下套種藥材、養殖土雞、竹改稻、竹林輪作……目前,太湖源鎮發展有60戶水果筍種植戶,總的種植面積達到500畝。
提升臨安鮮筍的附加值也是竹筍加工企業的目標。據區農林部門掌握的信息資料,浙江臨安現有竹筍加工企業32家,以筍干和軟包裝筍絲為主。
此外,在政府部門的吆喝下,臨安筍通過百筍宴活動與重慶火鍋“續緣”,銷往重慶火鍋店的火鍋筍年銷售量已達500萬公斤以上。據了解,火鍋筍加工制作工序簡單,但口感薄脆,是明星產品。常居重慶的臨安人董平在家鄉成立了杭州筍頭兒商貿有限公司,一年有3個億的火鍋筍訂單,他打算把火鍋筍加工機器租給筍農使用。
挖掘筍的另一種銷路
“竹+旅游”休閑觀光成新亮點
6月底,天目山鎮徐村村的仙草小鎮將要開園了。這里流轉來的
450畝地原先是一片低效竹林地。浙江天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仙草小鎮籌建組負責人錢森明看中的卻不是這片林地的經濟效益,而是社會效益。
“這里的竹子種類多,形態美,觀賞性強,又是在天目山腳下。”錢森明說,“在藥材種植的基礎上,我預留了60畝種植觀賞園。”為此,他前往臨安*的竹博館——太湖源竹種園多次“取經”。
從低效經濟林到三產的跨越,錢森明的經營思路與臨安的竹產業提升轉型方向不謀而合。在今年年初制定的《臨安竹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方案》里,積極培育竹林休閑養生新型業態是其中一項舉措。在產業有基礎、休閑旅游逐步興起的區域,培育建設“竹+旅游”休閑觀光示范點。
計劃方案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按照“抓三產、強二產、興一產”的總體要求,實施“基地提升、企業壯大、市場拓展、三產融合、文化助推”的五大行動,全面推進竹產業振興。
今年是三年行動計劃的規模化推進年,主打規模基地示范點建設。今年以來,太湖源鎮加大竹筍種植示范基地規范提升力度。竹種園、西馬克等加工企業、青云竹筍交易市場,再配備多家示范基地,太湖源鎮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園建設,是竹產業發展引領區的亮點。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