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山東省威海市桑溝灣風景如畫,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串串牡蠣被拖上海面,送到了輸送帶上。在海水的強力沖洗下,附著在牡蠣殼上的餌料、海藻等順著傳送帶流進大海中,為魚蝦、海參等海洋生物提供生長飼料。
這一套海上作業環節下來,不僅收獲了干凈的牡蠣,還形成了一條生態食物鏈。這一切得益于由中國水產科學院上海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與榮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吊繩養殖牡蠣收割機。
“海洋牡蠣養殖也可以像收小麥一樣,實現了機械化收割。”在操作現場,榮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閆榮金高興地說,下海收獲牡蠣是個辛苦活,原來需要30個人完成的工作流程,現在只需要3個人。而且在海上即可完成收割、清洗等一體化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收獲的損失率。
從傳統牡蠣養殖“趟”出機械化收割的新路子,閆榮金走了31年。2009年,閆榮金成立榮金牡蠣合作社,以牡蠣養殖、銷售等經營業務為主,如今牡蠣養殖基地達1.8萬畝。
牡蠣養殖規模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和牡蠣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閆榮金越發覺得傳統養殖的路子越走越窄,招工難、成本大、利潤空間逐漸緊縮。傳統牡蠣養殖基本靠人力完成。閆榮金深知,打破牡蠣養殖的瓶頸,必須擺脫對人力的依賴。要想擺脫對人力的依賴,就得實現收割機械化。“難道讓機器人出海收割牡蠣?我做夢也想不出這樣的機器,但我知道一定有人能造出來。”閆榮金說。
去年,聽說榮成市建成了一所科技孵化器,閆榮金覺得機會來了。閆榮金在孵化器注冊成立了榮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自己的科研團隊,與高校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與中國水產科學院上海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搭上了線。
閆榮金把用機器收獲牡蠣的想法和中國水產科學院上海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進行了充分溝通。結果,一拍即合。
雙方聯合研制出了吊繩養殖牡蠣收割機,牡蠣當真實現了像收割小麥一樣進行機械收割。
同時,閆榮金還與一家海洋測控公司合作,在國內率先打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養殖科學觀測智能平臺,通過水下攝像機觀測養殖生物生長情況,實現自動檢測和記錄各類養殖參數。“以前,牡蠣養殖全憑經驗,出現問題全靠猜測。現在從苗種繁育、成長、收獲進行全方位把控檢測,用數據來說話,保證了牡蠣養殖可測、可控、可看、可溯源,形成了科學養殖體系。”閆榮金介紹說。
如今,海洋養殖科學觀測智能平臺會配合下水的吊繩養殖牡蠣收割機,形成牡蠣采收的“兩大機械手”。等到下一個收獲季,閆榮金就可以坐在辦公室,通過手機和電腦對牡蠣收割進行遠程管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