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海洋職業學院一間并不起眼的實驗室里擺滿了紅紅綠綠的實驗瓶,看上去并沒什么特別,但就是在這間200多平方米的屋里,涵蓋了我國北方水產育苗所需的各類微藻,是海洋動物的“奶粉庫”。這間實驗室所在的海洋生物與醫藥系就是培養“水產醫生”的院系。5月11日下午,2018全國網絡媒體山東高校采風團走進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挖掘學校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方面的人才培養亮點。
小微藻解決水產養殖難題
說起實驗室的微藻,海洋生物與醫藥系主任、學科帶頭人劉振華教授如數家珍。“這些實驗瓶里有中肋骨條藻、牟氏角毛藻、金藻、雨生紅球藻、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等藻種,涵蓋了我國北方水產育苗所需的微藻。”劉振華說,微藻藻種經過擴大培養,可以作為海參、海膽、鮑魚、魚、蝦、蟹、貝等的生物餌料;雨生紅球藻可以產生蝦青素,將蝦青素添加在觀賞魚飼料中,能有效改善觀賞魚的體色,提高免疫力,并且蝦青素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是很多高端化妝品的重要原料之一。
劉振華告訴筆者,傳統的水產養殖業面臨水域環境惡化、養殖設施陳舊、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增多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節能、循環環境友好型生態養殖模式,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障水產養殖產業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養殖不僅有利于水產生物的健康生長,還能有效減少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劉振華說,微藻是非常微小的浮游植物,其個頭雖小,但作用可不小,除了作為海產品在幼體時期的生物餌料,還能用于改善水質。整個水產實驗室是威海市微藻種質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是海洋動物的“奶粉”研發基地和種源儲存庫。
作為在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一個重要研發中心,微藻庫為當地水產養殖解決了許多難題。山東榮成一家海膽養殖企業使用了學院選育的微藻,海膽苗提前半個月上市,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藥物使用問題。
“水產醫生”成了“香餑餑”
在2017年威海海洋職業學院的首屆招聘會現場,海洋生物與醫藥系的首屆40名畢業生成了“香餑餑”。“招聘會現場數十家公司招聘水產技術員,有企業現場就把工資漲了,感覺像在‘競標’搶人一樣。”劉振華說,招聘會上企業對于水產養殖技術員的急需反映出這個行業專業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反映出這一崗位對專業實操能力的重視。
去年,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屆畢業生走出了校門。作為學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首屆畢業生之一,畢業不到一年,莊具金已成為南京仕必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區域經理,負責市場調研、開發以及養殖技術服務。
現在,莊具金已完全掌握了克氏原螯蝦和中華絨螯蟹的池塘養殖,包括水質調控,疾病預防等,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
校企合作塑造技能人才
“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要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劉振華告訴筆者,根據水產行業的特點,海洋生物與醫藥系大一下學期便開始安排學生實習,基本形成了“學習與生產周期同步,學校企業共同培育水產高職人才”的培養模式。“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實踐能力強,深受企業喜愛,畢業后便可與行業企業進行無縫對接。”劉振華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