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飛舞、蚯蚓遍地、小黑豚豚舍里“蝸居”,這是日前在泰來縣走訪貧困村時看到的“小而美”的產業扶貧項目。
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泰來縣按照“村村都有脫貧產業、戶戶都有增收措施、人人都有增收渠道”的扶貧要求,形成小產業遍地開花的產業扶貧格局。
大蝗蟲小蚯蚓串起生態循環鏈
一只蝗蟲形象成為泰來縣大興鎮依布氣村的蝗蟲養殖項目標志。在這個基地的大棚里,地上鋪滿青青的小麥,蝗蟲飛舞,個頭不小。技術人員徐兆賢對記者說,大棚與大棚之間的間隙種植的小麥都是給蝗蟲吃的,這個養殖項目需要人手不多,平時就她和另外一名技術人員便可照料63棟大棚。蝗蟲采卵和捕捉時雇用臨時工。養蝗蟲效益如何?大興鎮副鎮長曹師洋對記者說,一斤蝗蟲市價35元,批發價20元。大興鎮養蝗蟲注冊了“蝗泰蝗”“蝗家一號”“太上蝗”等品牌。這個項目是從河北考察時“學”來的,目前市場供不應求。曹師洋說,這個基地不止養蝗蟲,還養蚯蚓,種蔬菜和花卉,養雞產蛋。這是一個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利用牛糞、雞糞和廢棄菌棒養蚯蚓,蚯蚓產出的蚯蚓糞種蔬菜,死亡的蝗蟲和蚯蚓喂雞,雞產出的是蚯蚓營養蛋。一枚雞蛋能賣出5元錢的高價。在一個大棚里,記者看到了正在養殖的蚯蚓。曹師洋說,市場上一立方米蚯蚓糞能賣300元至500元,現在這個基地養殖的蚯蚓和蚯蚓糞都是自用。他告訴記者,去年這個基地投入34萬元扶貧資金,今年投入390萬元扶貧資金,這個基地以上交資產收益金的方式帶動大興鎮的貧困戶。
黑毛驢小黑豚養出大效益
在大興鎮前官地村,黑豚養殖呈現良好勢頭。大興鎮乾官黑豚養殖專業合作社是由黨員帶動、村民入股的扶貧項目。記者在這個養殖場所看到,黑豚占的養殖空間并不大,分隔斷養殖,一個小格子里“蝸居”四只黑豚。前官地村村支部書記付振啟告訴記者,這棟養殖黑豚的房舍400平方米,現在養了1200只黑豚,4只為一組。前官地村有24戶貧困戶,16名縣、鎮、村干部為貧困戶墊資2組股金。每戶貧困戶入股2組黑豚,年終合作社保底分紅1200元。
曹師洋介紹,養殖黑豚在我省尚屬首例,這是從山東臨沂引進的項目。他說,養殖黑豚投資成本低,800只黑豚的食量相當于一頭豬的食量,黑豚免疫力強、繁殖能力強,是一個投資成本低、見效快的養殖項目。一組黑豚純收入600元左右,養8組黑豚年收入超4000元。付振啟說,今年將擴大黑豚養殖規模,利用700平方米閑置校舍養殖黑豚,再增建700平方米豚舍。這個項目市場挺好,去年過年時出售黑豚禮盒,銷售額10多萬元。
黑毛驢渾身是寶,平洋鎮戰斗村黑毛驢養殖項目成為帶動貧困戶增收的“法寶”。養驢產業市場前景好,但想發展起來,光靠貧困戶不行,要有人帶。戰斗村這個養驢項目由從家鄉走出去的能人回鄉帶動。2017年10月,這個養驢產業正式落戶,建成4棟驢舍,每棟面積220平方米,這里養了幾百頭驢。記者挨個驢舍參觀,幾百頭驢的“宿舍”不同,身份也不同。“驢產房”只有待產的驢才能享受這樣的“高間”。據介紹,這個養驢項目注入了100萬元的扶貧資金,其中8%的資產收益要回饋貧困人群,57戶深度貧困戶從中受益。
手工編織“織”出生活新意
剪掉多余的線頭,鉤織、熨平,在位于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的瑞王汽車飾品產業扶貧創業基地,一群手工編織的村民在這里扎堆兒干活兒,貧困戶喬福君是這個創業基地和企業之間的聯系人。泰來縣廣播電視服務中心駐平洋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何振偉對記者說,通過工作隊與企業對接,企業派技術人員到平洋鎮培訓了一個多月,現在村里有30多人從事手工編織汽車坐墊,這其中有貧困戶,特別是帶頭人喬福君還是殘疾人,編織一套汽車坐墊可以賺150元手工費。貧困戶王麗萍是個快手,她告訴記者,兩天就能編出一套坐墊。
據介紹,泰來縣在5個鄉鎮設立了8個集中手工創業基地,農閑時有600余人參與到手工編織扶貧項目中,其中貧困戶、殘疾人、低保戶100余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