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一直都是我國農產品流通中的短板,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重要舉措。構建起從產區到銷區、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全程冷鏈物流體系,對于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發展水平、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滿足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記者日前在“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場交流會”上獲悉,全國首例全程冷鏈環境數據信息實現掃碼“可視化”。據悉,此舉將有效破解農產品冷鏈物流無法實時監控冷鏈環境數據的難題,彌補冷鏈物流行業的技術、監管短板。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與會人員向記者透露,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國家標準有望于近期出臺。
掃碼“可視化”補技術短板
據悉,物流行業由于缺乏統一的全國數據采集和監管平臺,冷庫、冷車數據采集設備制造商銜接不暢,導致冷鏈全鏈數據無法無縫對接,加之缺乏行業國家標準,對前端冷庫、冷車的數據采集節點標準不統一,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無法保證,使行業基本上處于無序狀態。
而在這其中,農產品冷鏈物流無法實時監控一直都是農產品流通中的技術短板。不過,隨著全國首例全程冷鏈環境數據信息實現掃碼“可視化”的落地,這一問題將有望得到解決。
記者在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場交流會現場通過手機掃描貨品二維碼清楚地看到該冷鮮肉從工廠冷庫通過第三方的冷鏈車輛運輸,*終到達貨主方的全程物流管理系統的產品信息。業內人士分析,此舉將有效破解此前農產品冷鏈物流無法實時監控冷鏈環境數據的難題,在為生鮮農產品的高品質流通保駕護航、進一步提升生鮮農產品流通價值的同時,給消費者提供了農產品冷鏈運輸過程中的“可視化”數據查詢的可靠依據,將給農產品的選購習慣帶來顛覆性改變。
據介紹,負責冷鏈數據“可視化”的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環境數據中心所采集的數據,包括首批上百家加盟企業的冷庫、冷車的冷鏈環境數據,企業也可以通過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隨時調看本企業的冷庫、冷車的動態信息,并且可以將有關數據添加到企業的各種管理體系內,從而準確判定農產品在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是否存在紕漏,有效界定責任方,從而避免貨主、物流企業、買主之間的糾紛,為企業管理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項目組副組長徐小虎對中國商報記者透露,目前,在全國10個財政扶持的省份中已經有5個省份和全國平臺實現了對接,共有70多家企業完成了項目對接。
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副司長曹德榮表示,冷鏈物流一直都是我國農產品流通中的短板,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重要舉措。促進冷鏈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起從產區到銷區、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全程冷鏈物流體系,對于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發展水平、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滿足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標準有望出臺
據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項目組相關人士對中國商報記者透露,冷鏈物流國家標準近期有望出臺。該人士同時表示,之前冷鏈物流行業因沒有國家標準,造成了操作過程中的諸多不便。鑒于此,項目組2017年4月向國標委提出了國標立項,2017年9月已經通過了答辯,近期可能會有結果。
不過,在標準化建設的推進過程中,行業發展仍會面臨不少現實的阻礙。業內人士表示,首先,從上游的角度看,冷鏈物流的主要對象如農產品、生鮮食品等本身具有天然屬性,不像汽車、數碼產品等可以很容易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其次,標準化范圍難以界定。由于技術是冷鏈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標準制定得過嚴,一部分企業便會受制于技術和成本而限制了其發展。此外,基礎設施不完善,也使標準化的施行缺乏有效依托。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及相關部門已經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2016年12月,商務部制定了“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建設規范(試行)”,2017年7月27日,商務部辦公廳頒布(商辦建函【2017】304號),對全程冷鏈環境數據的采集、傳輸標準等方面做出了嚴格規定。一是嚴格規定冷庫單位面積安裝的傳感器數量和不同長度冷車安裝的傳感器數量;二是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實時性,要求實行數據直采上報全國統一平臺,避免了此前存儲數據傳輸的不真實性。
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監控平臺項目組首席專家江波表示,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以及我國農產品消費體量的不斷提升和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未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將迎來利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