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已經成為無錫市農業發展的風向標。近日,記者從市“263”辦公室獲悉,過去兩年我市共關閉225家禁養區的畜禽養殖場,非禁養區的1036家規模養殖場完成治理939家,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獲全省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先進單位,并在專項考核中列全省*名。今年,無錫市將堅持源頭治理與全程控制相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突出抓好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確保年底前實現禁養區無畜禽規模養殖場,同時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引導農業發展不斷向“綠色”挖潛。
“污染治理不是一關了之。”該負責人表示,盡管我市嚴守禁養“紅線”,確定了年內關停計劃,可更大的精力是花在引導產業轉型發展上。對此,我市將退養養殖業態進行重新規劃布局,養殖場廠房改種靈芝、養牛場變身奶制品加工企業、養雞場改建水蜜桃電商倉儲基地……這些在無錫大地上的轉型實踐,利用原有養殖用地發展高效農業和農業服務業,污染做減法的同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打造種養結合、資源循環、產業融合的生態田園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長遠之計。“263”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我市加快限適養區分類治理,按照“一場一方案”“一場一檔案”的要求制定計劃,啟動整治改造。位于惠山區洛社鎮正明村的星諾農莊,積極響應,投資70多萬元,建設異位發酵床,將動物排泄物轉化成改善地力的“搶手貨”,用“零排放”的環保實踐換來全市首批美麗生態牧場的榮譽。
“變廢為寶,關鍵要靠科技支撐。”星諾農場法人代表顧若君介紹,農莊有500多頭生豬和6萬羽鴿子,經測算,日需處理糞污量達5噸,污染環境的同時,也會帶來病原菌和寄生蟲。他們把這一難題交給江蘇省農科院后,對方給出了一套異位微生物發酵綜合技術,即經切割、攪拌、噴淋,將糞污與墊料充分混合,通過微生物分解發酵作用,將糞污分解轉化為腐殖質,腐殖質含有一種叫菌絲蛋白的有機質,可直接用作*花卉、果蔬的栽培肥料。問題迎刃而解,顧若君笑著說:“如今周邊農戶都來*這腐殖質,預約都不一定買得到!”
治污帶來的收益讓“老農民”們有了直觀感受,以點帶面的農業清潔生產行動正在全市鋪開。又到一年吃桃季,記者隨工作人員走進陽山鎮桃源村的水蜜桃基地,只見一棵棵桃樹“站”在生草地上,桃樹枝上掛著“紅頭繩”,樹干上掛著帶黏性的“黃板”,樹根穿上透明塑料做的“裙子”……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副站長堵墨說,目之所及,都是綠色防控手段,目的就是為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
堵墨介紹說,滿地的生草不是管理不善,而是特意種植的,可以涵養病蟲害的天敵;“紅頭繩”是梨小性迷向絲,可長時間釋放雌性信息素,讓雄性成蟲找不到雌性成蟲,使其錯過交配時機而不能產卵,從而壓低基數;黃板可以“色誘”桃蚜;樹裙可能阻擋蝸牛、蛞蝓上樹。同時,服務站還在1萬多畝的桃園內實現統一時間、統一配方、統一方法的*用藥,截至目前,畝均減少化學農藥投入574.5克,全園總計減少用藥0.037噸。桃農高興地說,污染減少了,桃子的品質卻提升了,“就盼著馬上賣個好價錢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