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在距離三亞市區60余公里的梅東村芙蓉嶺,約80畝的土地上,雞、鴨、鵝自在覓食,貓、狗等小動物山間漫步,2000多株芒果樹枝葉低垂,一個個透著桃紅的芒果芳香沁脾——這是海南凱治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英治歷時8年打造的農業夢想田園。“別看它們和普通芒果沒什么兩樣,但它們可是吃著‘海鮮’長大的,味道香甜可口。”林英治說。
距該芒果園不遠處的長山村,南鹿農莊內綠樹婆娑、蟬鳴鳥叫。蓮霧采摘季剛結束,果農們正在人工修剪蓮霧枝葉,通過減少化學技術手段干預,讓果樹在綠色生態環境中成長。
農作物雖不同,但這兩座果園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探索有機農業路。在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噴農藥,而是通過動物蛋白發酵施肥、特制“中藥”殺蟲等方式,進行綠色生態種植,保持生態的有機平衡。
中央12號文件提出,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支持海南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省,加快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在此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不再一味追求農產品高產量,轉而探索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進一步打響海南熱帶農產品品牌。
一個特別的地方
“貓兵鵝將”守護著“吃海鮮”的芒果
又到了芒果上市的季節。經過一年的悉心栽培,今年截至目前,林英治的果園已收獲5000余斤芒果,陸續銷往北京、上海等地。
不過,在不少同行眼中,林英治家的芒果價格有些“任性”。精心挑選出飽滿潤澤的芒果,放至精致的禮盒包裝中,銷往高端消費市場,這樣的芒果*能賣到100元/個,是市場平均價格的10余倍。
同樣的品種,同樣的分量,售價卻大不同。“一般芒果糖度在16至20度,我家的芒果更加香甜可口,糖度能達到23至26度,有‘小時候的味道’。”林英治說。
海南是我國芒果*栽培地區之一,氣溫適宜、降水充沛、日照時間長,生態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其中,三亞芒果尤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以成熟早、外觀美、品質優等特點深受全國消費者歡迎。
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林英治的突圍秘訣在哪?
原來,林英治種芒果,有“秘方”。自2010年其探索發展有機農業以來,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有機種植體系,種出了具有“小時候的味道”的芒果。
“有機農業對水、土、空氣等周邊環境因素有著嚴格的要求。”林英治說,要想種出真正的有機農產品,環境改良是必須攻克的*難關。
食品要健康,生長源頭要健康。林英治在山上鉆了138米深的水井,直接引來山間井水滋養果樹;為避免揚塵,他通過種樹、種草保持水土;土壤中不能含有重金屬,使用過化學肥料的土地,需要經過3年以上的轉換期,他一方面讓土地“休息調整”,另一方面往土壤注入有機物,讓土地重煥生機。
隨著環境硬指標的逐漸達標,林英治還嚴把芒果生長過程中的“生態關”。根據有機農作物種植要求,不能施化肥,也不能噴農藥,杜絕一切污染源、化學用劑。
如此一來,怎樣才能提供芒果生長所需的營養、規避病蟲害風險?林英治從父親那尋得“土方”,將爛魚、爛蝦與生物菌混合發酵3個月,制成動物蛋白肥,用“海鮮”來“喂”芒果;同時,在嘗試了果實套袋、掛果實蠅粘板等方法的基礎上,又探索將草木灰水與具有殺蟲功效的苦楝葉混合熬制,加以生物菌發酵1個月,制成“殺蟲中藥”。
“土方”靠譜嗎?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陳冠銘說,用動物(如魚)蛋白發酵,是一種比較好的蛋白肥,而且是比較常見且成熟的技術,是對植物所需營養的重要補充。
不僅如此,“海鮮肥”成本僅是使用化肥成本的三分之一,芒果吸收快,糖分也更高了。此外,林英治還在果園里散養了雞、鵝、貓等,來防止葉蟬、蛇和老鼠等對果子的傷害,全方位打造屬于芒果園自有的生物鏈。
如今,芙蓉嶺上花果飄香、綠意青蔥、環境怡人,果樹自然生長,果子自然成熟,“生態味道”愈來愈濃。“有些方法雖‘笨’,成效很慢,但能使農產品更加生態、環保,有利于打響品牌。”林英治說。
一場艱難的探索
有機與高效能否兼得?
事實上,我省有機農業探索由來已久。
2008年,陵水綠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番木瓜基地順利通過國家權威機構有機認證,成為海南*家獲得該認證的企業;2009年海南省有機農業協會成立;而后,我省陸續開發出有機咖啡、有機茶葉等特色農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等地。截至目前,我省有機農產品持證企業有6家,涵蓋綠茶、蓮霧等12個產品,有機農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300萬元。
據中投參謀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有機食物市場出資剖析及遠景預測報告》,2017年,中國有機食物銷售額約345億元,未來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17%,2021年銷售額預計達到565億元。
對比這份數據,能看到海南的差距。有專家指出,海南目前高端、生態、安全的農產品供給不足,亟待利用熱帶、生態資源優勢,從一般性供給向高端特色供給轉變。
突破發展瓶頸,關鍵在技術創新。陵水鑫園有機生態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鑫在他的綠橙果園堅持使用豬糞、雞糞施肥,用自家熬制的“有機中藥”殺蟲,于2013年拿到了國家認證的有機農業證書。“自然生長而熟的果實口感好、甜度高、水分多,但果皮易被蟲子啃食,賣相較差,收成時次果率高,產量較平均低了50%。”陳鑫坦言,自探索有機農業以來,次果率高、低產是主要難題。
林英治也有同樣苦惱:“根據目前的種植水平,一般而言,一株芒果樹每年平均能收獲150斤果實,而我家果樹的產量還不及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在不少農民看來,農作物低產的原因之一,在于有機農業對化肥、農藥的禁用。以化肥為例,相比農家肥,化肥能提供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鉀等元素,見效快,施肥方便。
“不用化肥哪能行?怎么可能結出果實?”有著10多年芒果種植經驗的“老果農”——三亞市梅東村村民黃健輝看到林英治家果園低產,認為在情理之中。
然而,土地對于化肥的依賴,卻帶來了土地質量的下降。“化肥的有機質含量低,營養成分單一,過度使用會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并且一部分未被作物吸收的化肥,進入水中,會污染地下水。”三亞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那么,有機與高效能否兼得?一些農民探索出了新路子。
日前,南鹿農莊內,有機百香果長勢喜人,三亞南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作龍介紹:“我們借助科技手段,打造了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滴灌方式為蓮霧、百香果‘輸營養’,實現自動化控制,做到每周施肥。同時借助專業殺蟲燈等技術手段,能避免80%的害蟲。”通過科學種植技術,南鹿農莊的水果產量逐年增長,蓮霧產量從2011年的30斤/棵增長至150斤/棵。如今,百余畝蓮霧地,年產量可達120噸,有機蓮霧*能賣到100元/斤,年銷售額達480余萬元,銷售業績增幅明顯,該公司正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和經營規模。
一條轉型的新路
品牌是進入高端市場的“門票”
6月的一個清晨,地處五指山和黎母山間的白沙盆地,云霧繚繞,空氣沁人心脾。在白沙五里路茶葉專業合作社的有機茶園里,合作社負責人符小芳與茶農們正采摘新鮮嫩茶,“有機茶健康、無污染、無農藥殘留,價格能達普通茶葉的10倍以上,售價在700元/斤-2300元/斤不等,種茶效益明顯。”
符小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海南綠茶平均產量約為200斤/畝,其有機茶園平均產量約64斤/畝,目前市面上普通綠茶每斤價格在幾十元到百余元不等,而其有機綠茶主要面向北京、上海以及英國、俄羅斯等國內外高端市場,價格遠高于市場價,其中私人訂制的高端茶葉*能賣到5000元/斤。
品牌是進入高端市場的“門票”。“提升有機食品的品牌認知度,是拓展市場的重要路徑。”陳鑫介紹,他的綠橙果園通過線上與線下平臺聯動營銷、*面向高端市場、打造差異化產品等一系列舉措,有機綠橙的銷售成績逐年向好,年銷售額增速達20%以上。
隨著消費者對綠色、無公害等食品的追求不斷提升,有機農業前景看好,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拓寬“有機生態網”,通過打造采摘節、建設共享農莊、加強科技研發等方式,豐富有機農業的內涵。
今年6月,有機茶園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創新基地掛牌成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牽手白沙五里路茶葉專業合作社,共同推動科企合作,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依托有機種植經驗,我們將整合自身的技術中心資源,并依托研究所的研發力量和技術成果,進行特色農產品育、種、養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提供技術支撐。”符小芳說。
無獨有偶,南鹿農莊也在積極謀劃著有機農業發展新路子。“我們將引導周邊村民參與,結合當地特色田園風光、民居民舍、農家餐飲、農事耕作等旅游資源,發展養老休閑、科普教育、攝影和戶外拓展等項目,打造國家農業生態公園,擦亮特色有機品牌,帶動村民致富。”王作龍說。
一些待解的問題
有機農業技術探索還需精細化
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有專家指出,有機農業推廣發展中,亟待解決技術、監管等難題。
“不同農產品的有機種植,需要不同的技術支撐。”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小鋒舉例,番木瓜在種植2至3年后往往出現花葉病,而芒果在開花期易受葉蛾侵襲。兩種農作物的病因與防治完全不同,病蟲害防治難度高,有機農業技術發展需要進一步精細化探索。
楊小鋒還認為,目前有機農產品認證尚存在不夠規范等問題,“政府部門要制定有機農產品相關的行業標準,完善有效監管機制,成立具有資質的評估機構,促進有機農業形成產業化。”楊小鋒說。
可喜的是,已有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繼落地,為有機農業提質發展帶來契機。
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相關負責人黃紹明說,海南積極出臺方案、制定優惠政策、加強質量審核,促進“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2017年,我省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達197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和品牌培育成效顯著。
“我們通過規范工作程序、加大政策扶持、開展基地創建等方式,不斷促進‘三品一標’發展,同時,還將提升認證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嚴格產地環境監測、評估和產品驗證檢測,加大獲證產品抽查和督導巡查,防范系統性風險隱患,嚴格執行淘汰退出機制,多舉措打造海南農業品牌。”黃紹明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