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縣著力推動冬季農業特色化、特色農業規模化、規模農業品牌化、品牌農業工業化,全縣冬季農業開發種植規模穩步擴張、種植布局趨于合理、種植模式多樣、種植效益日益明顯、種植特色充分發揮。2018年,全縣完成今冬明春冬季農業開發47.7萬畝,預計實現小春糧食產量8079.4萬公斤;經濟作物預計產量16.6萬噸。預計實現冬農開發綜合產值8.61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優布局重科技
該縣各鄉鎮、華僑管理區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種植結構,優化冬季農業生產布局。壩區以冬馬鈴薯、早春蠶豆、冬早蔬菜為主,擴大了桑果園套種,加快了設施和半設施農業的開發,擴大了無公害外銷精細蔬菜的種植;半山區以冬馬鈴薯、冬早蔬菜為主,重點加強基地建設;山區以豆類、麥類、綠肥、中藥材為主,在抓好糧食的基礎上,合理安排休耕輪歇、培肥地力,提高冬季農業的經濟效益。
強化科技措施推廣,創新科技服務和推廣機制,增強科技在冬季農業開發中的支撐作用。強化高產創建、免耕栽培、地膜覆蓋、立體高效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重點科技措施的推廣116.2萬畝,以組織幫扶隊、代耕隊等服務方式解決部分地區勞動力短缺問題,做到應種盡種;抓培訓,辦樣板,舉辦冬馬鈴薯、冬早蔬菜、桑園套種等科技示范樣板4.2萬畝,擴大了冬馬鈴薯、冬蠶豆、冬早蔬菜、水生蔬菜等新品種和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充分挖掘16萬畝桑園套種潛力,桑園套種馬鈴薯、鮮食早蠶豆、蔬菜等面積得到擴大,配套技術的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扶主體拓市場
該縣抓好土地流轉、政策咨詢、信息引導、農資供應、技術培訓、生產指導和產銷銜接等服務工作,引導專業協會、營銷組織開拓市場,提高組織化程度,搞活農產品流通;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認真落實扶持政策,加大監管力度,累計抽檢蔬菜樣品102個,檢測合格率為98.73%;“龍頭企業+經濟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得到進一步推廣,龍頭企業采取*保護價、設立風險資金、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利益關系;積極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創品牌。目前,圍繞水果、食用菌、蔬菜開展綠色食品認證14個,生豬、蔬菜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1個,努力拓寬銷售渠道,提高了冬季農業開發的產業化經營水平。
在搞好技術服務工作的基礎上,把主動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協調龍頭企業跑市場、拿訂單作為新時期冬季農業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開拓市場,借助冷鏈物流中心223座冷庫運作,全縣月均出貨蔬菜等特色農產品230余萬噸,主要銷往廣東、廣西、北京、重慶、陜西等地;成立冬馬鈴薯運銷協會5個,從事馬鈴薯農產品及其制品運銷的300余人(戶),年均外銷冬馬鈴薯商品薯20余萬噸,并且在陸良縣小百戶、三岔河、芳華等鄉鎮已建立一定規模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產品遠銷四川、廣東、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