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不澆水,養魚不換水,這種將養魚和種菜結合在一起的“魚菜共生”養殖模式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在位于北京市懷柔區東方尚品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里卻變成了現實。近日,記者隨同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的專家在合作社里的大棚中看到,“池塘”里的鯉魚游來游去,“池塘”上面的一排排立體種植架里,無土栽培的各種蔬菜長勢良好,池塘里的水通過管道給蔬菜提供營養水,形成了一整套小生態系統。
我國是農業大國,目前的農業生產仍然以傳統模式為主。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漁業養殖轉方式調結構,構建具有首都特色的漁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成為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領域之一。
“我們根據《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總體要求出發,休閑漁業機械化技術重在為節約養殖用水、拓展漁業的生態功能和休閑價值,提升都市現代漁業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提供科技裝備支撐。著力發展首都休閑漁業,從2016年下半年與懷柔區農機具研究所積極試驗示范魚菜共生這一融合性休閑觀賞漁業機械化技術模式。”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養殖機械化科禹振軍向記者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魚菜共生養殖是一種復合耕作技術與生態養殖相結合的生態型漁業,近年來在京郊開始流行起來。魚菜共生養殖技術是利用養殖水作為循環載體,通過水循環設計把水產養殖和水耕蔬菜栽培兩種不同的生產技術有機結合,將養殖魚產生的糞便、殘余餌料、氨氮等有害物質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轉化成可被植物所吸收的營養物質,植物得到正常生長的同時,養殖水體也得到了有效凈化,同時凈化后的水繼續用于養魚實現水資源的重復利用。這種養殖方式不僅提高了魚類的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收獲一定量的水生蔬菜,具有節水、生態、高效、安全的優點,是都市型休閑漁業的典型模式之一。
據合作社負責人于存平介紹說:“其實,大棚就是一個生態圈,我們與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合作開展了魚菜共生養殖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工作。先是將溫室大棚改造,設計了蔬菜立體種植區和“回”字型漁業養殖區,養殖方面選擇了吃得多、拉得多的鯉魚。養魚的水*過濾后,變成了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供給蔬菜;種菜的水經過養分吸收后,又變成適合養魚的水,魚幫菜、菜幫魚,實現和諧互助。傳統循環水養殖,每天補水率達到50%,我們的補水率只有5%左右,而且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特別是針對增氧、殺菌、水循環控制等魚菜共生養殖技術的關鍵環節,我們配套了潛水泵、增氧泵、溶氧監測儀、紫外線殺菌燈、微濾機、虹吸排水裝置等技術先進、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機械設備,并額外加裝了一套水循環控制系統對養殖水的循環進行自動控制。”經測算,立體栽培模式增加了大棚蔬菜種植面積13.4%,蔬菜年產量可比傳統種植模式增加4茬,棚內養魚年收入也可達1萬多元。增收的同時,還大大節省了種菜、養魚的耗水量,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在養殖大棚中記者了解到,養魚*怕缺氧,這里有一套增氧系統。這是一種旋渦式高壓氣泵,它將空氣壓入水中,使空氣中的氧氣與水充分接觸,以達到讓部分氧氣融入水中,從而增加水體的溶氧量,以保證魚類等耗氧類水生物的生長需要。這種設備自動控制增氧機啟、閉,實現按需增氧,具有手機遠程控制、溫度監測、故障報警、停電缺相報警等功能。
“通過先進機械化技術與魚菜共生養殖技術的結合,構建形成了具有京郊特色的一種溫室魚菜共生養殖機械化技術模式。經過試驗及數據采集分析,這種魚菜共生養殖技術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的產業優勢,通過生態循環理念設計,達到了‘種菜不澆水,養魚不換水’的生態平衡。先進機械化技術促進了魚菜共生這一休閑漁業新模式的形成和發展,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方式。”禹振軍*后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