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跨境動物疫病防控南南合作項目在北京啟動。該項目總預算300萬美元,是中國—FAO南南合作二期信托基金開展的*區域合作項目,以加強“一帶一路”地區動物疫病防控為目標,由中國聯合糧農組織與老撾、緬甸、柬埔寨、越南和泰國共同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中國是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的*貢獻者,信托基金為8000萬美元。“在5000萬美元的中國—FAO南南合作項目第二階段的框架下,區域項目被認為是一種新的、創新的模式,使更多的國家受益于同一地區共同關注的優先領域。”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司司長維拉里爾(MarcelaVillarreal)說。
隨著亞洲消費者對肉類、魚類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逐年增長,動物跨境貿易的不斷加深,相關疾病的風險也大大增加。大湄公河次區域內的東南亞國家有著相近的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使得跨境動物疫病更容易發生和傳播。近年來,重大跨境動物疾病不斷暴發,特別是口蹄疫的傳播,每年給該地區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早在2016年,由糧農組織支持召開的雙邊和多邊會議,已將口蹄疫和豬病(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經典豬瘟等)確定為區域合作重點。此外,小反芻獸疫和非洲豬瘟是這一區域重要的外來動物疾病,也應該作為重點加強預防,做好應急準備。
“很顯然,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跨境動物疫病防控是很有必要的。糧農組織很高興與中國和該區域的國家一起,控制跨境動物疫病的傳播。”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和亞太地區代表卡迪雷森(KundhaviKadiresan)說,“中國在實施南南合作上是*的國家,也是糧農組織有力的合作伙伴,幫助我們實現一個食物有保障、更安全的世界。”
自1996年糧農組織發起的南南合作倡議啟動以來,中國政府已積極參與了近20年,在亞洲、非洲、太平洋和加勒比群島部署了超過1000名專家。維拉里爾說,“很多事實證明,中國-FAO南南合作項目不但能夠大大提高參與國的農業發展能力,帶動水稻、粟米、玉米和蘑菇等作物大幅增產,還促進了知識、經驗和良好的實踐、政策、科學技術、專業技能和資源的分享和交流,從而改善糧食安全、減少貧困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另外,中國擁有豐富的種質資源,可適應干旱、洪水等各種氣候條件,幫助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維拉里爾告訴記者,“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是通過促進地區經濟合作,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繁榮。這一倡議推動我們努力探索一個更加平衡、公平和包容的發展模式,使沿線國家和地區受益。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體系內,南南合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并獲得了新的動力。糧農組織是*批制定具體框架的國際組織之一,以加強在實施南南合作時的政策協調,滿足‘一帶一路’國家的發展需要。通過為包容性和可持續增長創造新的機遇,南南合作項目將幫助中國和其他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包括政策對話、經驗分享、信息交流、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并將利用創新的平臺和方法,幫助沿線國家建立橋梁、營造穩定的環境,實現可持續的糧食和營養安全。”
中國和糧農組織簽署的《國別規劃框架(2016-2020年)》確定了四個優先領域:促進可持續和氣候適應能力的農業發展;減少農村貧困、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促進“同一健康”以改善公共衛生;促進中國的區域和國際農業合作。在發展和實施該框架的過程中,糧農組織積極尋求與各級政府、民間社會、私營部門、學術界和研究機構、聯合國機構、基金和項目、國際金融機構和政府間實體建立廣泛的伙伴關系。在遵循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將優先支持“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區域貿易倡議。
據悉,本次啟動的項目將包括開展疫苗接種,強化動物移動控制和檢疫,開展公共宣傳活動,加強監測和報告以及搭建平臺促進貿易伙伴間的合作協調,以降低跨境動物疫病傳播風險,促進安全貿易,改善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人民生活,保障食品和營養安全。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的獸醫機構和動物衛生當局將與中國和糧農組織的專家一起,改進機制,提升邊境動物移動管理的能力,糧農組織的區域跨境動物疾病緊急中心提供其區域團隊的技術專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