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多年來,我國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上中游特色綠茶、西南紅茶和特種茶等四大優勢區域,是世界上*生產綠、紅、青、黑、白、黃六大茶類的國家。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茶園總面積4588余萬畝,開采茶園面積3778萬畝。2017年,中國茶葉產量為260.9萬噸,總產值達到1907.6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世界*茶葉消費國。2017年,國內茶葉年消費量達到190萬噸,市場銷售額達到2353億元,銷售均價約為124元/公斤。
然而,作為一個產茶大國和擁有千億級規模的消費大國,中國并沒有響當當的茶葉品牌。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不產茶的英國創立的品牌立頓,走向了世界各地,也成為許多都市白領每日辦公的必備飲品。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茶葉不是缺乏品牌,是缺乏消費者品牌。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福鼎白茶、張一元……但這些都是區域公用品牌或者渠道品牌,真正的消費品牌少之又少。
茶產業的這種區域公共品牌現象*的成因就是整個市場的碎片化。中國地域廣闊,茶區眾多,每個茶區都有其特有的特點,以區域公共品牌來推廣才能快速做出影響力。記者近日參加2018北京國際茶葉展時發現,打造區域公共品牌仍然是各個產區政府大力推動的方向,在各展區內,很多茶企都享受了展位、布展等方面的優惠。
然而,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的優勢明顯,劣勢也很突出。同樣是西湖龍井,每斤的價格從幾百到上千甚至上萬元,產品標準不一,消費者無所適從。各茶企也不可能像自有品牌一樣去用心推廣。
目前,國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已迅速發展至200余個,對于中國茶產業繼續堅持名優茶發展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愈加開放的市場需要企業或產品的品牌更加清晰,對企業規模、產能、產品結構、品牌主體等要素也提出明確要求。
為此,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牽頭成立了中國茶葉集群品牌聯盟,按照國家品牌發展戰略的統一部署,積極發揮協會的協調引導等中介職能,通過落實集群品牌發展的系列舉措,實現橫向聯合、縱向拓展,進一步強化中國品牌力量,以擴大中國茶業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行業發展部主任申衛偉向記者介紹,近年來茶葉消費市場穩步擴大,消費人群接近4.7億人,同時消費人口向低端化、年輕化發展,茶葉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8年作為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確定的“中國品牌年”,將重點圍繞“*、名企、名家、名區(縣)、名店”五項重點開展工作,著力打造一批知名茶葉品牌、知名企業,促進“茗”牌向*轉化。“中國茶葉集群品牌聯盟目的是打造中國茶葉品牌集群。中國茶產品體量很大,品牌影響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但是企業單獨走出去難度很大,我們將整合企業抱團走出去。”申衛偉說。
據介紹,目前聯盟擁有企業56家,涵蓋一線茶葉品牌。聯盟*終的目標推動茶葉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向全世界樹立中國茶葉品牌的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茶葉的魅力,向全世界講好中國茶葉的故事。
事實上,中國茶業在品牌建設的道路上一直在前行,從茶企對產品的創新、工藝的精進,到行業協會對制茶大師的認定、標準化的確立與更新。所謂“眾志成城”,只有抱團發展,我國茶業的競爭力才可能越來越強,整個產業鏈才有可能真正成熟發展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