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一些地方和部門協調電商企業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據報道,京東集團專門成立了農產品滯銷幫助中心,在該中心推動下,廣西欽州等地的荔枝由滯銷變熱銷,云南麗江永勝縣、寧蒗縣等地滯銷的數千噸紫皮大蒜,也通過農產品滯銷幫助中心迅速打開了銷路。
借助方興未艾的電商平臺,農產品滯銷迎來破解之道,的確可喜。不久前,京東CEO劉強東發微博談及農產品滯銷,感嘆“因為信息不對稱,每年都有大量農產品滯銷現象”,同時強烈呼吁地方政府不要盲目發展水果產業,因為“現在絕大部分的水果基本都是供大于求狀態,*近幾年大量進口水果也蠶食了部分國產水果的市場!”他建議逐步大力發展有機食品,慢慢做成品牌讓消費者和農民都受益。
在俄羅斯世界杯上大放異彩的歐洲“紅魔”比利時隊,已邁進4強,其主帥馬丁內斯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制定戰術,而是戰術執行力。”同樣的邏輯是,化解農產品滯銷,我們也許不缺“制定戰術”,而缺“戰術執行力”。比如,既然知道農產品信息不對稱,農民無法獲得*的市場需求信息,為何不讓信息對稱起來?既然農產品常受自然災害影響,抗風險能力弱,為何不真正讓保險發揮作用?既然傳統的種植模式不合時宜,品種陳舊低端無法滿足市場品質需求,經營理念模式大大落后,為何不針對性地加以改觀?
目前,一些電商平臺積極行動起來了,富有愛心的公益機構和許多網友也參與進來,但要想徹底破解“豐產不豐收”“菜賤傷農”等難題,我們還有不少的功課要做,有不少的機制要建立。比如電商企業發揮平臺、渠道和“戰術執行力”優勢,形成“農產品滯銷快速幫助機制”和“農產品暢銷長效支持機制”;而各地政府,則可以通過科學論證,有效引導,按區域種植、規模化生產、訂單銷售,建立大宗農產品的穩定銷售渠道;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企業與農民構成緊密的利益鏈接,形成農業產業聯合體。防范農產品滯銷的思路不斷打開,破解農產品滯銷困局就會更有成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