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寧賓陽縣甘棠鎮那河村委社平村榃厚水庫,養殖戶借鑒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理念,為魚兒修建了“小跑道”,讓魚兒自由自在地“奔跑”——這樣的循環流水養殖模式,將傳統池塘的“開放式散養”變為“集約化圈養”,使靜水變成流水。該養殖模式不僅產出優質的魚,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而且解決了水產養殖的自身污染問題,對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推動作用。
近日記者來到那河村委社平村看到,榃厚水庫內有3條浮水槽,占水面積約400平方米,這就是魚兒的“跑道”。每條“跑道”兩頭都裝有攔魚網,其中一頭還有一臺“推水增氧”裝置,使水庫水保持24小時循環流動。今年以來,養殖技術人員陸文冠每天都忙著為“跑道”里的羅非魚、草魚、美國斑點叉尾等投食。“這樣能保證魚一直保持逆流游動的狀態,魚的品質相對于傳統池塘養殖要好許多。”陸文冠介紹,魚類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糞便會隨著系統內水體流動,通過廢棄物收集裝置,將殘餌糞便從系統中移出,再經過工人每天*的清淤,魚塘自然變得干凈清潔。而清淤排放出來的污水,因為混合了大量的魚類排泄物,可用來澆灌莊稼,真正做到變廢為寶,實現養殖水體的零外排,能有效解決水面養殖污染問題。
那河村委內循環養魚項目總投資約310萬元,產量20萬公斤/年,產值300萬元/年。項目通過“村民合作社+養殖大戶+貧困戶”的模式,采用內循環微流水養魚技術,助力貧困村脫貧致富。
“內循環微流水養魚具有集約化、高密度的特點,一條養殖槽的年產量可以達1.5萬公斤,比普通池塘養魚增產一倍,效益明顯。”陸文冠說,通過發展內循環養魚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左右,輻射貧困戶約32戶172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