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銅梁區華興鎮的毓青山一片蔥蘢。沿著一條鮮花大道蜿蜒而上,路旁溪流清澈見底,兩側花木扶疏掩映著特色農家院,更遠處山坡上,是一片片桂花、紫薇、白茶樹……
這里是華興鎮團林村,過去曾是塵土飛揚、草木凋零的廢棄礦山。從2014年起,礦區業主銅梁區林水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在市、區國土林業部門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綠色礦山治理,不但讓礦區恢復了生態,更以此為起點通過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生態整治讓礦山復綠
團林村位于銅梁南部海拔700多米的毓青山麓,這里石灰巖、頁巖等資源豐富。從20世紀80年代起,村里陸續建起大小采石場108家,高峰時全村有1000多名村民投身采石。
然而,隨著采石規模越來越大,生態日益惡化:山坡“遍體鱗傷”,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村里村外塵土飛揚,一下雨到處都是泥水漿。越挖越多的礦坑終于連成一片,致使大片山體裸露、寸草不生,不時還發生塌方,水資源也日漸枯竭。幾年間,村里損失了數百畝田土。
2006年,為避免無序采挖和降低安全風險,村里牽頭將上百家采石場整合為私營合伙的團林建材廠,保留7個采石場。2012年,建材廠通過股權重組成立為銅梁林水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整合保留了4個采石場。
礦山整合后,上千名村民僅有幾百人可以留在企業,其他人或外出務工,或留守務農。村里宜耕土地本來就少,挖山采石又嚴重破壞了水土,團林村民的收入銳減。雪上加霜的是,長期采石留下的眾多廢棄礦坑成為大山難以愈合的一道道傷疤,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以前欠下的債,我們必須要償還!”林水建材公司負責人彭品全說,公司成立后當即上馬了自動化生產線,并進行了降噪除塵等技改。2014年起,他們在國土林業部門支持下,累計投入3800多萬元對廢棄采石場、采坑等全面實施復綠。在整個礦區,林水建材公司以園林化思路統籌復綠,目前已建成500畝白茶基地、4個社區公園和1個水質清澈的人工湖。
夯實基礎建設美麗鄉村
除了礦山整治,近年來,林水建材出資3000多萬元,在華興鎮場鎮通過房屋置換的方式,為村民建成集中安置房200多套;對于不愿搬遷下山的村民,企業還拿出資金進行房屋改造。
為方便群眾出行和運輸需要,林水建材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籌集資金近4000萬元硬化水泥路8公里,包括寬達6.5米、長約3公里的鮮花大道。去年開始,林水建材公司拿出100多萬元開始為村里安裝路燈,在鮮花大道上,每隔20米就有一盞太陽能路燈。
今年初,林水建材投入300萬元,按每戶6000元為村民免費安裝天然氣和改廁。“我們計劃投入1億多元,建設美麗鄉村。”彭品全說,3年內,他們將在村里重點改造水溝渠8000多米,安裝路燈1200盞以上,完成全村400余戶村民的改廁,實施房屋風貌改造400多座,還要在全村房前屋后種植花草灌木等。
作為土生土長的團林人,彭品全對家鄉父老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當初林水建材整合時,不少村民被分流了出去,為改善這部分村民的生活條件,彭品全大力鼓勵群眾購置車輛80多臺跑運輸,為上百位村民增加了收入,不少村民因此摘掉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作為本鄉本土的企業,林水建材還通過細微的方式“補貼”村民。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不久,林水建材就承擔起全體村民的自繳費用。此外,林水建材每年還拿出100萬元,在端午、中秋等節日為村民發放福利,對老人進行慰問。去年,團林村年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以前外地媳婦不愿嫁進來的團林村,近3年來,有30多名大齡男青年先后成了家。
依托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造血系統’和持久動力。”在彭品全看來,團林村的生態整治是對過去生態欠賬的償還,基礎設施建設則為長遠發展打基礎,未來產業發展才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因此團林村必須要有自己的主導產業。
“村里的礦山*多還能開采10多年。”林水建材公司礦場負責人介紹,礦山*終有采完的時候,以后又該怎樣支撐起團林的發展呢?
對此,彭品全的思路就是:依托現有產業,持續開展礦山生態治理,不斷完善村里的基礎設施投入,做大做強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團林村位于毓青山上,擁有桫欏、楠木等珍貴資源,銅梁海拔*峰的燃燈寺冬天可賞雪、夏季觀云海,是觀景登高的好地方。”
目前,團林村已完成500多畝白茶種植,不久后將擴大到3000畝。下一步,該村將大力發展小水果、生態海椒等特色蔬果產業。同時,該村正在開展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溝渠規劃和建設,初步規劃了燃燈寺、竹海與楠木、懸崖步道、礦山公園及田園風光等不同的功能區,力爭早日將發展重心轉入全域旅游,結合*的旅游資源,將當地打造成宜居宜業又宜游的美麗鄉村大公園。七月,銅梁區華興鎮的毓青山一片蔥蘢。沿著一條鮮花大道蜿蜒而上,路旁溪流清澈見底,兩側花木扶疏掩映著特色農家院,更遠處山坡上,是一片片桂花、紫薇、白茶樹……
這里是華興鎮團林村,過去曾是塵土飛揚、草木凋零的廢棄礦山。從2014年起,礦區業主銅梁區林水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在市、區國土林業部門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綠色礦山治理,不但讓礦區恢復了生態,更以此為起點通過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生態整治讓礦山復綠
團林村位于銅梁南部海拔700多米的毓青山麓,這里石灰巖、頁巖等資源豐富。從20世紀80年代起,村里陸續建起大小采石場108家,高峰時全村有1000多名村民投身采石。
然而,隨著采石規模越來越大,生態日益惡化:山坡“遍體鱗傷”,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村里村外塵土飛揚,一下雨到處都是泥水漿。越挖越多的礦坑終于連成一片,致使大片山體裸露、寸草不生,不時還發生塌方,水資源也日漸枯竭。幾年間,村里損失了數百畝田土。
2006年,為避免無序采挖和降低安全風險,村里牽頭將上百家采石場整合為私營合伙的團林建材廠,保留7個采石場。2012年,建材廠通過股權重組成立為銅梁林水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整合保留了4個采石場。
礦山整合后,上千名村民僅有幾百人可以留在企業,其他人或外出務工,或留守務農。村里宜耕土地本來就少,挖山采石又嚴重破壞了水土,團林村民的收入銳減。雪上加霜的是,長期采石留下的眾多廢棄礦坑成為大山難以愈合的一道道傷疤,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以前欠下的債,我們必須要償還!”林水建材公司負責人彭品全說,公司成立后當即上馬了自動化生產線,并進行了降噪除塵等技改。2014年起,他們在國土林業部門支持下,累計投入3800多萬元對廢棄采石場、采坑等全面實施復綠。在整個礦區,林水建材公司以園林化思路統籌復綠,目前已建成500畝白茶基地、4個社區公園和1個水質清澈的人工湖。
夯實基礎建設美麗鄉村
除了礦山整治,近年來,林水建材出資3000多萬元,在華興鎮場鎮通過房屋置換的方式,為村民建成集中安置房200多套;對于不愿搬遷下山的村民,企業還拿出資金進行房屋改造。
為方便群眾出行和運輸需要,林水建材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籌集資金近4000萬元硬化水泥路8公里,包括寬達6.5米、長約3公里的鮮花大道。去年開始,林水建材公司拿出100多萬元開始為村里安裝路燈,在鮮花大道上,每隔20米就有一盞太陽能路燈。
今年初,林水建材投入300萬元,按每戶6000元為村民免費安裝天然氣和改廁。“我們計劃投入1億多元,建設美麗鄉村。”彭品全說,3年內,他們將在村里重點改造水溝渠8000多米,安裝路燈1200盞以上,完成全村400余戶村民的改廁,實施房屋風貌改造400多座,還要在全村房前屋后種植花草灌木等。
作為土生土長的團林人,彭品全對家鄉父老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當初林水建材整合時,不少村民被分流了出去,為改善這部分村民的生活條件,彭品全大力鼓勵群眾購置車輛80多臺跑運輸,為上百位村民增加了收入,不少村民因此摘掉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作為本鄉本土的企業,林水建材還通過細微的方式“補貼”村民。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不久,林水建材就承擔起全體村民的自繳費用。此外,林水建材每年還拿出100萬元,在端午、中秋等節日為村民發放福利,對老人進行慰問。去年,團林村年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以前外地媳婦不愿嫁進來的團林村,近3年來,有30多名大齡男青年先后成了家。
依托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造血系統’和持久動力。”在彭品全看來,團林村的生態整治是對過去生態欠賬的償還,基礎設施建設則為長遠發展打基礎,未來產業發展才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因此團林村必須要有自己的主導產業。
“村里的礦山*多還能開采10多年。”林水建材公司礦場負責人介紹,礦山*終有采完的時候,以后又該怎樣支撐起團林的發展呢?
對此,彭品全的思路就是:依托現有產業,持續開展礦山生態治理,不斷完善村里的基礎設施投入,做大做強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團林村位于毓青山上,擁有桫欏、楠木等珍貴資源,銅梁海拔*峰的燃燈寺冬天可賞雪、夏季觀云海,是觀景登高的好地方。”
目前,團林村已完成500多畝白茶種植,不久后將擴大到3000畝。下一步,該村將大力發展小水果、生態海椒等特色蔬果產業。同時,該村正在開展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溝渠規劃和建設,初步規劃了燃燈寺、竹海與楠木、懸崖步道、礦山公園及田園風光等不同的功能區,力爭早日將發展重心轉入全域旅游,結合*的旅游資源,將當地打造成宜居宜業又宜游的美麗鄉村大公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