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完整記錄一頭生豬的運動軌跡,沒跑完200公里不許出欄;實時識別小豬進食情況、叫聲,以便判斷其健康程度……近日,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海峰會上發布了“ET農業大腦”,通過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度結合,應用在養殖、種植等領域。“未來,我們想要的是一頭跑了200公里的好豬,而不再只是一頭200斤的豬。”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說,這樣的養豬方式可讓母豬年生產能力提升3頭,死亡淘汰率降低3%。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借助科技的力量,將傳統農業升級為“智慧農業”,有望解決邊際生產成本、農產品安全、環保平衡、疾控預防等方面的痛點,并徹底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發展困境。
在陜西,萬畝海升蘋果的生產資料已匯聚到“ET農業大腦”。果農用手機掃描每棵果樹的二維碼,就能看到其澆水、施肥、施藥情況,提高果園的管理效率。這一系統還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將為果農節省每畝地200元以上的成本。
在“ET農業大腦”發布的同時,由京東牽頭打造的全國*“京東農場”項目,正式落地江蘇省鎮江市。該農場以無人機植保切入農業全產業鏈,實現農產品的安全可追溯和農作物全過程的生態種植。
位于鎮江新區姚橋鎮的“京東農場”,5000畝水田里機器多、人員少,無人機操作手在岸邊操控百米外的無人機*作業。除了施肥、撒藥,無人機還可全程監測農田。“無人機可以近距離拍攝到水田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比如葉面黃了還是綠了,是否有蟲害等等。”京東集團副總裁肖軍介紹,結合農田的物聯網傳感器,及時獲取水質、土質、溫度等參數信息,再通過后臺“算出”農作物長勢,使人工智能真正參與到農場生產管理的全過程。
隨著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很多專家認為,下一個興起“無人化”浪潮的很可能是農業機械。
日前,中國首輪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在江蘇省興化市啟動。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組成的智能化農機團隊參與了當天的試驗啟動儀式,并演示了旱耕機、打漿整平機、插秧機、施藥施肥機以及收割機的無人作業。
“無人農機借助北斗衛星導航,依托多種傳感器和控制器,可以自動完成路徑規劃和作業控制。”中國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秘書長龐春霖表示,無人作業試驗將在興化市進行7年,循序漸進實現耕、種、管、收、儲、運等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我們的目標是讓農業成為富有創意的新型產業,讓農民成為高科技含量的職業,以此創新升級我國農業生產模式。”龐春霖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