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廣西柳州市三江縣依托區位優勢、自然環境優勢、產品市場優勢、群眾基礎優勢和產業互動優勢,提出了大力實施種稻養魚“3721工程”,即:利用3年時間,在全縣推廣標準化種稻養魚7萬畝,打造三江“高山稻魚”和“高山魚稻”兩個綠色生態品牌,使項目實施農戶年人均增收1000元。
2016年,稻漁生態綜合種養在全縣15個鄉(鎮)全面鋪開,全縣稻漁生態綜合種養總面積7.5萬畝,占全縣稻田面積12萬畝的62.5%,實現產值1.21億元,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已覆蓋70%以上的貧困戶。目前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貧困戶每人每年稻漁增收1000元以上。
加強領導,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三江縣委、縣人民政府把發展稻漁綜合種養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扶貧產業來抓,把該產業發展列入十三五經濟發展規劃。成立了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稻漁綜合種養項目領導小組,設立項目辦公室,加強對該項工作的領導。
出臺《三江縣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決定》,明確提出把稻漁綜合種養等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同時,廣泛宣傳,加強責任落實,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人員到位、資金到位、技術到位“五到位”,全縣上下掀起了稻漁綜合種養的熱潮。
政策扶持,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為加強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兩茶一竹(木)、種稻養魚”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稻漁綜合種養的田基硬化改造,每畝*性給予1000元的水泥、砂石補助;每畝給予300尾的魚苗補助,魚苗補助連續兩年;再生稻每畝補助200元。2014年以來,全縣已累計投入稻漁綜合種養專項補助資金1.8億元。通過政策、資金扶持,群眾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增強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后勁。
創新模式,挖掘產業發展潛力
探索和打造稻漁綜合種養的新模式,不斷促進種稻養魚增質增量。開展地毯式、掃蕩式的水利勘測,摸清底數,新建重修,并整合農業、畜牧、水利、發改、扶貧等部門的資金,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保水田面積,延長保水期。為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實行多品種立體開發。水稻品種主推再生季強、品質好的野香優3號和中浙優1號。
魚苗養殖方面,主要放養已獲得國家農業部地理標志的“三江稻田鯉魚”,使稻田形成“水上有稻、水中有魚”的立體開發模式,收到“一水兩用、一田兩收”的效果,并通過科技普及、示范帶動、點面結合的形式來推廣。
產業聯動,促進產業增值增效
三江縣民族風情濃郁,旅游優勢明顯,是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和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農旅深度融合,把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聯動起來,結合“稻魚節”“侗族多耶節”及“五一”“國慶”等眾多節日,讓游客參與釣魚、下田捉魚、田邊烤魚、品魚等活動,體驗侗鄉稻漁綜合種養農耕文化的樂趣。打破了產業邊界,突破農業發展“天花板”的上限,實現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升級。
加強管理,保護產業發展成果
為加強三江稻魚品牌樹立,合理種養,科學管理。采取生態健康的種養模式,采取統一播種,統一移栽,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產品無農藥殘留,提高水稻和水產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質質量,實現“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
積極引導各村屯成立民間護漁組織、老人協會,制定村規民約,加強漁政治安管理。杜絕毒魚、電魚、炸魚、盜魚等現象發生,保護稻漁綜合種養成果,保護農民的種稻養魚積極性。經檢測,三江稻田鯉魚屬于“富硒”產品。三江稻田魚因綠色健康、肉質鮮美而廣受消費者歡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