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了解到,該縣正進行赤岸蠔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相關工作。據了解,目前申報的前期工作正緊張有序進行,如果申報成功,將填補該縣地理標志產品領域的空白。
申報成功將大大增加產品附加值
據介紹,今年1月,廣東省質監局副局長丘瑞清率調研組到惠東現場調研指導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實地考察了赤岸蠔養殖綜合標準化示范區,了解了赤岸蠔的歷史淵源、品質特點、生產銷售及經濟效益等情況,并對赤岸蠔申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出了指導意見。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的有關要求,并經省質監局批復同意,今年5月,該縣成立了“赤岸蠔”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辦公室,由縣質監局負責申報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此后,該縣下發《惠東縣“赤岸蠔”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工作實施方案》。
“我們計劃與北京一家機構合作,推進申報工作。”惠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廖冠堅介紹說,近段時間主要工作包括組織專家考查、論證地理標志產品的產地范圍、繪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行政區域圖。同時,收集赤岸蠔產區地理環境特征(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水質特點等)、產品歷史淵源、產品的質量特色及與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關系、產品目前產量、產值及銷售情況、產品的知名度及各種榮譽等相關材料。
“地理標志產品受知識產權保護,如果申報成功,將大大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廖冠堅說,除赤岸蠔外,惠東還有許多特優產品,包括高潭巴戟酒、高潭明姜、惠東山茶、多祝臘味以及梁化梅菜等,但在地理標志產品方面仍為零。“預計赤岸蠔成功申報后,全縣有更多的地理標志產品成功申報。”廖冠堅說,赤岸蠔申報工作正有條不紊進行,如果進展順利,有望明年上半年申報成功。
2013年至今赤岸蠔抽檢全部合格
“*赤岸蠔養殖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2013年底獲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批準,并于次年啟動建設。”惠東縣質監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建設啟動后,按照《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該局積極組織項目承擔單位推動示范區建設,對項目前期調研、標準綜合體規劃、標準的制訂與實施等進行全過程的指導和協調。
據了解,為有效推動項目建設,示范區嚴格實行“五個統一”標準化生產管理,即統一蠔苗供應、統一生產操作規范、統一水質監測管理、統一蠔田管理和統一收獲管理。同時,承擔單位惠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還建立了質量控制制度,包括日常水質監測管理、生產操作技術的管理等,定期測定鹽度、PH值、水溫、氨氮、透明度、溶解氧、浮游生物種類與數量,記錄蠔的生長情況、肥滿度、病害情況、估計成活率等。積極與上級監測單位溝通聯系,加強赤岸蠔專項監督抽查工作。據介紹,從2013年至今,共抽檢了近百個赤岸蠔樣品,經東莞市漁業質量監督檢驗站、廣東省綠色產品認證檢測中心對貝類毒素、沙門氏菌等細菌和多氯聯苯、鉛、鎘等10項指標的檢測,樣品所有指標全部合格。
鐵涌養蠔歷史超200年
鐵涌赤岸漁民生于大海、長于大海,豐富的海洋資源滋養著這里的漁民。據考究,古代赤岸漁民主要靠出海謀生,并在“討海”中常常采收到野生蠔。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有海豐人發現這里是養蠔的理想之地,便到這里經營養蠔營生。久而久之,當地人便學到了養蠔的方法。這樣算起來,鐵涌養蠔已有200多年歷史。
“原始的養蠔方法比較簡單和粗放,產量也比較低。”赤岸村黨支部書記方容祥介紹,村民初期養蠔一般把撿到的野生蠔放到就近海邊的石頭叢中,然后任其生長和繁殖,其實還是屬于野生狀態。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村里開始引進接近野生的吊養辦法,不僅保證了蠔的品質,而且使產量大大增加,畝產比傳統放養辦法增加約50倍。
赤岸村八成農戶養蠔
“先生您好!要吃鮮蠔嗎?”“肯定要,我們是專門來吃蠔的!”在鐵涌鎮一家酒店,一位食客對當地蠔很青睞。據該酒店老板介紹,如今,特別是每到深秋鐵涌蠔的收獲旺季,當地人便用鮮蠔涮火鍋,味道鮮美,吸引了惠州市區和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的游客紛紛前來品嘗,各家食肆和酒店的蠔都賣得很火。許多外地商販還慕名到鐵涌鎮收購鮮蠔,運到深圳、東莞、廣州等地銷售。鐵涌蠔進入酒店、賓館,成為這些酒店、賓館吸引消費者的一道招牌菜。
隨著赤岸蠔知名度越來越高,經濟效益越來越好,赤岸村養蠔的人也越來越多。“全村480多戶人,養蠔的就占了八成。”赤岸村委會主任方新平說,火紅的養蠔業直接刺激了村里以蠔為主打菜的農莊發展。目前,當地共有農莊8家,生意極好,特別是到了周末,每天來吃蠔的客人就有300臺以上,其中一家2011年才開業的農莊專做熟客生意,高峰時每天要接待客人約100臺。許多村民通過養蠔逐漸過上了好日子,紛紛建起了“豪(蠔)樓”,買上了“豪(蠔)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