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近日正式發布經審定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鴨配套系”,這是中國農科院“肉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培育成功的具有高瘦肉率和飼料轉化效率的瘦肉型北京鴨新品種,在自由采食條件下,其皮脂沉積可達到北京烤鴨的品質標準,完全告別了傳統的“填鴨”飼養模式。
該項目首席、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所研究員侯水生介紹,我國年消費白羽肉鴨30億只,消費量和養殖量均占世界總量的70%,但種源全靠以高昂費用從國外引進,成為業界痛點。
2012 年,北京牧醫所與塞飛亞集團簽署“北京鴨種質資源與育種創新成果暨品種轉讓與聯合育種協議”,6年來,院企協作取得三大突破:育成了中畜草原白羽肉鴨配套系,其主要生產性能指標完全達到并部分超越長期壟斷我國市場的櫻桃谷鴨。形成了8套綠色發展綜合技術模式:集成創新了肉鴨全室內網上平養、立體飼養、發酵床飼養、網上-生物床飼養等技術,實現了肉鴨養殖由水養到旱養的全面轉型升級;研究制定了標準化的肉鴨飼料配制技術,實現了精細飼喂,保障肉鴨健康和食品安全,從源頭上實現減排;摸清了我國肉鴨主產區流行病特點,研發了肉鴨常見疫病如病毒性肝炎、坦布蘇病毒病、漿膜炎等的快速診斷及疫苗防控技術,保障了肉鴨生物安全及公共安全;集成創新了不同飼養方式條件下的排泄物處理技術,如排泄物原位發酵、異位發酵、厭氧發酵等排泄物處理技術,實現了肉鴨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減少了肉鴨養殖污染。
這套技術模式,在內蒙古、山東、北京、河北等4個肉鴨主產區大規模示范推廣,每只比外來北京鴨多收入0.46元;塞飛亞2017年示范推廣祖代種鴨約7.0萬只,節約引種費2750萬元;示范推廣父母代種鴨數量達到18200個單元,267.5萬只,生產商品肉鴨雛4.8億只以上,新增經濟效益2.21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