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7℃、40℃+……慢慢爬升的數字,即便不出門,也感覺得到“高溫威力”。驕陽下,人們選擇“哪涼快哪呆著”,可對農田中沒有“行動力”的農作物來說,如何“避暑”成為持續高溫中亟待解決的事。
連日來,新疆氣象局連續發布高溫預警信號。“熱”成為新疆近期的主調。
“高溫天氣除會影響人們生活,也會對農業等多方面產生影響。”新疆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竇新英介紹。
新疆作為農業大區,采取什么樣的田間管理措施才能將高溫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降到*?7月17日,記者采訪了新疆農科院部分農業專家,讓專家支招高溫天氣農作物的“避暑秘籍”。
35℃+易影響農作物產量
充足的光照、豐富的水源、適宜的溫度是農作物“茁壯成長”的必備套裝。
作為必備要素之一,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溫度與產量、質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30℃左右的溫度有利于果樹干物質和糖分的積累。”新疆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馬凱介紹,但對大部分農作物來說,生長溫度超過35℃,水分大量蒸騰,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
新疆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孔杰以棉花為例分析高溫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孔杰介紹,棉花是一種喜光熱的作物,在氣溫25℃—30℃時,天氣晴朗,對棉花的開花授粉*為有利。但在高溫條件下,田間溫度達35℃以上時,棉花約有20%的花藥不能開裂,高溫會影響棉花受精的完成。
“因為新疆的高溫持續時間長,高溫累加效應對棉花授粉有很大影響。”孔杰介紹,但目前南北疆棉田已經基本打頂完畢,棉花生長正處在開花結鈴的關鍵時期,短期的高溫對棉花產量影響不大,但在南疆棉區,7月的高溫日持續時間可達5-7小時(12:00-18:00),高溫持續時間長,會造成花粉大量敗育造成蕾鈴大鈴脫落,導致棉花減產。
植物也需多“喝水” 切記不可“大口喝”
即便高溫導致作物蒸騰作用增強,“失水過多”會對生長造成不利影響,但如果能做好田間管理,就能減輕高溫對農作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無法控制高溫天氣發生的情況下,提高灌溉頻次,就能達到以水調溫的目的,同時保證了作物的水份供給,就能減輕高溫危害。”孔杰說。
高溫天,人體水分蒸發量增大,需要多喝水進行補充。農作物也一樣,高溫天“多喝水”是“避暑”好方法,但切記不可“大口喝”。
以棉花為例,一般農田一月滴三次水,每次間隔10天左右。針對7月的高溫天氣,沙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差,孔杰建議可滴水4-5次,有利于降低田間溫度,提高濕度,提高棉花坐桃率。
澆水看似簡單,實則灌溉農田采用什么樣的水源也大有學問。
馬凱介紹,南疆地區每年7-8月份時,季節性河流水量相對充沛。對此,他建議有條件的果園與農田要盡量采用河水澆灌,減少幾次井水澆灌更有好處,因為河水中的鹽堿含量較低,對農作物的危害會減少。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灌溉切記不可“大水漫灌”。
馬凱解釋,農作物的根系需要疏松的土壤環境,也需要呼吸。大水滿灌之后,根系無法與空氣接觸,會導致根系病害產生,嚴重還會導致爛根現象發生。此外,對農田中存在某些作物有病害的現象,大水漫灌會導致病害的廣泛傳播,一顆苗患病會變成一片苗患病。
馬凱提示,在太陽光照射強烈的中午,葉片出于對自我的保護,會部分關閉葉片上用于氣體交換的氣孔。這個時候澆水,會促使氣孔打開進行光合作用,而強烈的光照會灼傷葉片,使光合作用的效率下降。因此,澆灌農田以早晚時段為宜。
高溫天農作物易病蟲害 交替用藥是重點
新疆一直被冠以“瓜果之鄉”的美稱,這并非虛名。
“新疆果樹種類較多,從栽培面積來說,紅棗、核桃、葡萄、蘋果、香梨等林果都是新疆植種面積較大的果樹。”馬凱介紹,七八月份是作物病病蟲害的高發季節,而持續的高溫易導致發病率上升。
對此,馬凱支招田間管理者可以采用化學+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
“化學防治其實就是噴灑農藥。”馬凱介紹,以紅蜘蛛蟲害來說,建議農民選用阿維菌素、三唑錫等殺螨劑。需要注意的是要用不同的殺螨劑交替使用,以免蟲害產生抗藥性。
馬凱建議,噴完*遍藥后,過7-10天再換另一種殺螨劑進行噴灑,如此反復2-3次,防蟲害的效果便會顯現。
“進入伏天,高溫高濕,農民朋友打藥也要一早一晚,避開高溫時段,確保身體健康。”馬凱說。
此外,除化學防治蟲害,人工捕殺害蟲、燈光誘殺、懸掛黃色粘蟲板殺蟲等物理防治方式也可以達到防病蟲害效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